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29页
    1.1 课题来源第21页
    1.2 研究的背景第21-23页
        1.2.1 城市化进程的问题第21-22页
        1.2.2 高层化趋势的影响第22页
        1.2.3 生态化转型的必要第22-23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23-24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24页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第24-25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25-26页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页
        1.5.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25-26页
    1.6 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框架第26-29页
        1.6.1 研究方法第26-28页
        1.6.2 逻辑框架第28-29页
第二章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的相关研究综述第29-41页
    2.1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相关性概念第29-31页
        2.1.1 建筑表皮的相关概念第29-30页
            2.1.1.1 建筑表皮第29页
            2.1.1.2 建筑表皮与建筑外墙第29-30页
            2.1.1.3 建筑表皮与建筑立面第30页
        2.1.2 建筑绿化的相关概念第30-31页
            2.1.2.1 建筑立体绿化第30页
            2.1.2.2 建筑垂直绿化第30页
            2.1.2.3 建筑表皮绿化第30-31页
        2.1.3 生态效益的相关概念第31页
    2.2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历史与发展第31-37页
        2.2.1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的简史概况第31-32页
            2.2.1.1 国外建筑表皮绿化技术史略第31页
            2.2.1.2 我国建筑表皮绿化技术史略第31-32页
        2.2.2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的发展进程第32-37页
            2.2.2.1 德国第32-33页
            2.2.2.2 日本第33-34页
            2.2.2.3 法国第34-35页
            2.2.2.4 新加坡第35页
            2.2.2.5 美国第35页
            2.2.2.6 中国第35-37页
    2.3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功能与作用第37-39页
        2.3.1 生态补偿功能第37页
        2.3.2 保护建筑功能第37页
        2.3.3 景观美化功能第37-38页
        2.3.4 心理生理功能第38页
        2.3.5 经济生产功能第38-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主要技术体系第41-69页
    3.1 轻技术化的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第41-49页
        3.1.1 轻技术化系统的概念与类型第41-43页
            3.1.1.1 吸附式的轻技术化系统第41-42页
            3.1.1.2 辅助式的轻技术化系统第42-43页
        3.1.2 明确合理的构造要求第43-46页
            3.1.2.1 建筑的基础第43页
            3.1.2.2 吸附的墙面第43-44页
            3.1.2.3 锚固的墙面第44-45页
            3.1.2.4 构件的安全性第45-46页
        3.1.3 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第46页
        3.1.4 控制关键的技术要点第46-48页
            3.1.4.1 攀缘植物的辅助结构第46-47页
            3.1.4.2 支撑结构的锚定技术第47页
            3.1.4.3 攀缘植物与建筑朝向第47-48页
        3.1.5 建立完善的维护保养第48-49页
    3.2 幕墙化的建筑表皮绿化技术体系第49-60页
        3.2.1 幕墙化系统的概念与类型第49-53页
            3.2.1.1 无土水培式的幕墙化系统第49-50页
            3.2.1.2 预制模块式的幕墙化系统第50-51页
            3.2.1.3 容器悬挂式的幕墙化系统第51-52页
            3.2.1.4 墙面一体式的幕墙化系统第52-53页
        3.2.2 控制关键的技术要点第53-56页
            3.2.2.1 水培式系统的布毡及承重要点第53-55页
            3.2.2.2 模块式系统对墙体构造的影响第55-56页
            3.2.2.3 悬挂式系统的容器及设计影响第56页
        3.2.3 构建完整的植物工程第56-59页
            3.2.3.1 适宜植物的选择第56-57页
            3.2.3.2 植物生长的基质第57-58页
            3.2.3.3 灌溉系统的设置第58-59页
        3.2.4 建立完善的维护保养第59-60页
    3.3 空间化的建筑表皮绿化技术体系第60-65页
        3.3.1 理解空间化的生态涵义第60页
        3.3.2 空间化系统的不同类型第60-63页
            3.3.2.1 平台式的空间化系统第60-63页
            3.3.2.2 楼板式的空间化系统第63页
            3.3.2.3 复合式的空间化系统第63页
        3.3.3 控制关键的技术性要点第63-65页
            3.3.3.1 合适基质的选择第63-64页
            3.3.3.2 适宜植物的布置第64页
            3.3.3.3 种植土壤的荷载第64-65页
            3.3.3.4 排水系统的设置第65页
    3.4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的对比与选择第65-67页
        3.4.1 技术体系的综合比较第65页
        3.4.2 技术体系的选择标准第65-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生态效益分析第69-107页
    4.1 研究内涵的剖析第69-77页
        4.1.1 生态效益的研究理念第69-71页
            4.1.1.1 生物膜的结构第69页
            4.1.1.2 生物膜的功能第69-70页
            4.1.1.3 生物膜的特性第70-71页
        4.1.2 生态效益的本质特征第71-73页
            4.1.1.1 可识别性第71页
            4.1.1.2 选择透过性第71-72页
            4.1.1.3 应变性第72页
            4.1.1.4 内外不对称性第72页
            4.1.1.5 可参与性第72页
            4.1.1.6 特色性第72-73页
        4.1.3 生态效益的生态效果第73-77页
            4.1.3.1 提高空气质量第73-74页
            4.1.3.2 减少光污染第74页
            4.1.3.3 吸收噪音第74-75页
            4.1.3.4 隔热降温第75页
            4.1.3.5 保护建筑第75-76页
            4.1.3.6 维持碳氧平衡第76页
            4.1.3.7 协调雨水循环第76页
            4.1.3.8 调节风导向第76-77页
            4.1.3.9 改善小气候第77页
    4.2 项目背景的概述第77-83页
        4.2.1 地域环境分析第77-78页
        4.2.2 项目设计目的第78-79页
            4.2.2.1 生态补偿第78-79页
            4.2.2.2 丰富立面第79页
            4.2.2.3 验证分析第79页
        4.2.3 立面形式设计第79-80页
            4.2.3.1 平面的构成第79页
            4.2.3.2 色彩的搭配第79-80页
        4.2.4 技术结构设计第80-81页
            4.2.4.1 种植基盘第80页
            4.2.4.4 结构龙骨第80-81页
        4.2.5 应用植物设计第81页
        4.2.6 灌溉系统设计第81-83页
    4.3 分析方法的构建第83-97页
        4.3.1 选择合适的模拟软件第83-88页
            4.3.1.1 EnergyPlus第84-85页
            4.3.1.2 CFD第85-86页
            4.3.1.3 DesignBuilder第86-87页
            4.3.1.4 U-wert.net第87-88页
        4.3.2 构建合理的逻辑思路第88-89页
            4.3.2.1 方法体系的选择第88页
            4.3.2.2 模拟变量的控制第88-89页
            4.3.2.3 过程操作的设置第89页
        4.3.3 建立系统的分析模型第89-92页
            4.3.3.1 空间模型第89-90页
            4.3.3.2 物理模型第90-91页
            4.3.3.3 微观模型第91-92页
            4.3.3.4 环境模型第92页
        4.3.4 设定有效的物理参数第92-97页
            4.3.4.1 气象参数的设定第92-93页
            4.3.4.2 植物参数的设定第93页
            4.3.4.3 行为参数的设定第93-94页
            4.3.4.4 结构参数的设定第94-95页
            4.3.4.5 照明参数的设定第95-96页
            4.3.4.6 暖通参数的设定第96-97页
    4.4 数值模拟的分析第97-104页
        4.4.1 能量性生态效益的模拟分析第97-99页
            4.4.1.1 隔热性能第97-99页
            4.4.1.2 空调能耗第99页
        4.4.2 物理性生态效益的模拟分析第99-102页
            4.4.2.1 温度调节第100-101页
            4.4.2.2 室内气流第101页
            4.4.2.3 舒适度第101-102页
        4.4.3 区域性生态效益的模拟分析第102-104页
            4.4.3.1 区域热环境第103页
            4.4.3.2 区域风环境第103页
            4.4.3.3 区域碳氧平衡第103-104页
    4.5 模拟推出的结论第104-105页
    4.6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五章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结合应用方法第107-125页
    5.1 建筑表皮绿化与空间关系的组织第107-111页
        5.1.1 系统化的设计原则第107-108页
        5.1.2 空间关系处理手法第108-109页
            5.1.2.1 覆盖第108页
            5.1.2.2 穿插第108-109页
            5.1.2.3 围合第109页
            5.1.2.4 渗透第109页
            5.1.2.5 外挂第109页
            5.1.2.6 连结第109页
        5.1.3 灰空间的结合应用第109-111页
            5.1.3.1 对灰空间进行适当表皮绿化技术处理第110页
            5.1.3.2 利用灰空间的自身形体发挥生态效益第110页
            5.1.3.3 为用户创造功能丰富的生态化灰空间第110-111页
    5.2 建筑表皮绿化对材料特征的协调第111-116页
        5.2.1 肌理的协调第111-113页
            5.2.1.1 自然式第112页
            5.2.1.2 规则式第112-113页
            5.2.1.3 混合式第113页
        5.2.2 色彩的协调第113-115页
            5.2.2.1 色彩对比原则第113-114页
            5.2.2.2 色彩协调原则第114-115页
        5.2.3 构件的协调第115-116页
    5.3 建筑表皮绿化与外观形态的呼应第116-118页
        5.3.1 建筑形态对表皮绿化的呼应第116-117页
        5.3.2 表皮绿化对建筑外观的呼应第117-118页
    5.4 建筑表皮绿化对功能性质的反馈第118-121页
        5.4.1 居住建筑的功能反馈第118-119页
        5.4.2 办公建筑的功能反馈第119页
        5.4.3 商业建筑的功能反馈第119-120页
        5.4.4 交通建筑的功能反馈第120页
        5.4.5 医疗建筑的功能反馈第120页
        5.4.6 工业建筑的功能反馈第120-121页
    5.5 建筑表皮绿化与地域环境的融合第121-124页
        5.5.1 融合地域的物理环境第121-122页
        5.5.2 融合地域的自然环境第122-124页
        5.5.3 融合地域的人文环境第124页
    5.6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第125-131页
    6.1 结论第125-126页
    6.2 思考第126-131页
        6.2.1 发展的要点第126-127页
            6.1.1.1 技术方面第126-127页
            6.1.1.2 规范方面第127页
            6.1.1.3 观念方面第127页
        6.2.2 优化的策略第127-129页
            6.2.2.1 提高植物的多样性第127页
            6.2.2.2 提高绿色环境意识第127-128页
            6.2.2.3 丰富技术的创新性第128页
            6.2.2.4 结合建筑整体设计第128页
            6.2.2.5 建立综合节能系统第128页
            6.2.2.6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128页
            6.2.2.7 发挥政策推动作用第128-129页
        6.2.3 未来的趋势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3页
附录一 U-Wert模拟分析报告第133-137页
附录二 DesignBuilder数值模拟报告第137-171页
作者简介第171-173页
致谢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族地区职业中学师生冲突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为例
下一篇:河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