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 1.2 多孔陶瓷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3 多孔陶瓷的制备工艺 | 第12-15页 |
| 1.4 多孔氮化硅陶瓷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1.4.1 氮化硅的晶体结构 | 第15-17页 |
| 1.4.2 氮化硅陶瓷的性能 | 第17页 |
| 1.4.3 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 2 实验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20-31页 |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0-25页 |
| 2.2 实验步骤及工艺流程 | 第25-26页 |
| 2.3 实验烧结方法 | 第26-28页 |
| 2.4 测试及表征方法 | 第28-31页 |
| 2.4.1 密度测试 | 第28页 |
| 2.4.2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 2.4.3 物相和显微结构分析 | 第29页 |
| 2.4.4 热重-差式扫描同步热分析 | 第29-31页 |
| 3 造孔剂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性能的影响 | 第31-43页 |
| 3.1 实验步骤和配方设定 | 第31-32页 |
| 3.2 造孔剂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32-41页 |
| 3.2.1 不同造孔剂对多孔陶瓷显气孔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2.2 不同造孔剂对多孔陶瓷抗折强度影响 | 第36-38页 |
| 3.2.3 不同造孔剂对多孔陶瓷吸水率的影响 | 第38页 |
| 3.2.4 不同造孔剂对多孔陶瓷体积密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2.5 不同造孔剂对多孔陶瓷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2.6 不同造孔剂对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4 烧结助剂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性能的影响 | 第43-54页 |
| 4.1 实验步骤 | 第43-44页 |
| 4.2 烧结助剂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4-52页 |
| 4.2.1 烧结助剂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显气孔率和抗折强度的影响 | 第44-50页 |
| 4.2.3 烧结助剂对多孔氮化硅陶瓷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2.4 烧结助剂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51-52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5 烧结工艺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性能的影响 | 第54-65页 |
| 5.1 SPS烧结机理和优点介绍 | 第54-55页 |
| 5.2 实验工艺与步骤 | 第55-57页 |
| 5.3 烧结温度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57-59页 |
| 5.3.1 烧结温度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抗折强度和显气孔率的影响 | 第58页 |
| 5.3.2 烧结温度对多孔氮化硅陶瓷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58-59页 |
| 5.4 保温时间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59-61页 |
| 5.4.1 保温时间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抗折强度和显气孔率的影响 | 第60页 |
| 5.4.2 保温时间对多孔氮化硅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60-61页 |
| 5.5 两种烧结工艺对多孔氮化硅陶瓷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61-6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5-67页 |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