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校本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策略研究--以《青春读书课》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绪论第7-1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7页
    (二)研究目的第7-8页
    (三)现实意义第8页
    (四)概念界定第8-10页
        1.校本教材第8-9页
        2.语文校本教材第9页
        3.助读系统第9-10页
    (五)文献综述第10页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0-12页
一、中学语文校本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理论及分类第12-16页
    (一)编写理论第12-14页
        1.先行组织者理论第12-13页
        2.思维发展理论第13页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3-14页
    (二)助读系统分类第14-16页
二、《青春读书课》助读系统内容梳理第16-20页
    (一) 提示类第16-17页
        1.整体提示类第16-17页
        2.局部提示类第17页
    (二)注释类第17-18页
        1.位置分布第18页
        2.内容梳理第18页
    (三)图像类第18-20页
        1.位置分布第19页
        2.内容梳理第19-20页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青春读书课》助读系统之比较第20-27页
    (一)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为参照进行梳理第20-23页
        1. 提示类第20-21页
        2. 引导类第21-22页
        3. 补充类第22-23页
    (二)两者助读系统编写理念的相同第23-24页
    (三)两者助读系统的异同第24-25页
        1.相同点第24页
        2.差异性第24-25页
    (四)《青春读书课》助读系统的独特性第25-27页
        1. 整体提示类独特第25-26页
        2. 局部提示类独特第26页
        3. 图像类独特第26页
        4. 注释类独特第26-27页
四、中学语文校本教材助读系统的作用—以《青春读书课》为例第27-30页
    (一)创设阅读情境第27-28页
    (二)激发阅读兴趣第28-29页
    (三)补充相关信息第29页
    (四)促进文本欣赏第29-30页
五、中学语文校本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策略第30-35页
    (一)创新编写理论第30-31页
    (二)拓展编排方式第31页
    (三)体现编写特色第31-33页
    (四)完善编写内容第33-34页
    (五) 编写形式多样第34-35页
结语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致谢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数值孔径物镜下单微纳米球散射光场振幅和相位分布研究
下一篇:脊髓PN-DMT1(-)IRE-铁聚积通路在瑞芬太尼诱导的术后痛觉过敏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