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7-8页 |
(三)现实意义 | 第8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1.校本教材 | 第8-9页 |
2.语文校本教材 | 第9页 |
3.助读系统 | 第9-10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0页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2页 |
一、中学语文校本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理论及分类 | 第12-16页 |
(一)编写理论 | 第12-14页 |
1.先行组织者理论 | 第12-13页 |
2.思维发展理论 | 第13页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二)助读系统分类 | 第14-16页 |
二、《青春读书课》助读系统内容梳理 | 第16-20页 |
(一) 提示类 | 第16-17页 |
1.整体提示类 | 第16-17页 |
2.局部提示类 | 第17页 |
(二)注释类 | 第17-18页 |
1.位置分布 | 第18页 |
2.内容梳理 | 第18页 |
(三)图像类 | 第18-20页 |
1.位置分布 | 第19页 |
2.内容梳理 | 第19-20页 |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青春读书课》助读系统之比较 | 第20-27页 |
(一)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为参照进行梳理 | 第20-23页 |
1. 提示类 | 第20-21页 |
2. 引导类 | 第21-22页 |
3. 补充类 | 第22-23页 |
(二)两者助读系统编写理念的相同 | 第23-24页 |
(三)两者助读系统的异同 | 第24-25页 |
1.相同点 | 第24页 |
2.差异性 | 第24-25页 |
(四)《青春读书课》助读系统的独特性 | 第25-27页 |
1. 整体提示类独特 | 第25-26页 |
2. 局部提示类独特 | 第26页 |
3. 图像类独特 | 第26页 |
4. 注释类独特 | 第26-27页 |
四、中学语文校本教材助读系统的作用—以《青春读书课》为例 | 第27-30页 |
(一)创设阅读情境 | 第27-28页 |
(二)激发阅读兴趣 | 第28-29页 |
(三)补充相关信息 | 第29页 |
(四)促进文本欣赏 | 第29-30页 |
五、中学语文校本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策略 | 第30-35页 |
(一)创新编写理论 | 第30-31页 |
(二)拓展编排方式 | 第31页 |
(三)体现编写特色 | 第31-33页 |
(四)完善编写内容 | 第33-34页 |
(五) 编写形式多样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