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C3D数值模拟在潮湿地区土遗址探方稳定性预判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潮湿地区探方稳定性评价方法简介 | 第14-19页 |
2.1 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方法简介 | 第14-17页 |
2.1.1 极限平衡法 | 第14-16页 |
2.1.2 数值分析法 | 第16-17页 |
2.2 考古探方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2.2.1 潮湿地区考古探方文物属性 | 第17页 |
2.2.2 数值模拟在考古探方的中应用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考古探方模拟 | 第19-37页 |
3.1 模拟软件概述 | 第19-21页 |
3.1.1 FLAC~(3D)简介 | 第19页 |
3.1.2 FLAC~(3D)本构模型 | 第19-20页 |
3.1.3 FLAC~(3D)网格建模 | 第20页 |
3.1.4 FLAC~(3D)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3.1.5 FLAC~(3D)计算步骤 | 第21页 |
3.2 模拟工况 | 第21-22页 |
3.3 数值模拟流程 | 第22-28页 |
3.3.1 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22-23页 |
3.3.2 模型建立与开挖流程 | 第23-24页 |
3.3.3 地下水位面的生成 | 第24-26页 |
3.3.4 模型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26-27页 |
3.3.5 模拟探方位移监测 | 第27-28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28-36页 |
3.4.1 监测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3.4.2 位移云图分析 | 第30-35页 |
3.4.3 剪应变增量云图分析 | 第35-36页 |
3.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潮湿地区模拟探方现场试验 | 第37-51页 |
4.1 试验场地简介 | 第37页 |
4.2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37-42页 |
4.2.1 地理位置 | 第37-38页 |
4.2.2 地形地貌 | 第38页 |
4.2.3 水文地质概况 | 第38-40页 |
4.2.4 气候特征 | 第40页 |
4.2.5 岩土工程地质性质 | 第40-42页 |
4.3 试验方案 | 第42-43页 |
4.4 探方变形监测 | 第43-44页 |
4.5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44-47页 |
4.5.1 南侧坑壁 | 第44-45页 |
4.5.2 西侧坑壁 | 第45-46页 |
4.5.3 讨论与分析 | 第46-47页 |
4.6 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4.7 失稳状态预测 | 第48-50页 |
4.8 小结分析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