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2-18页 |
1.3.1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改性与原材料回收再利用 | 第12-13页 |
1.3.2 锂离子电池二次再利用技术 | 第13-15页 |
1.3.3 锂离子电池的再制造技术 | 第15-17页 |
1.3.4 激光技术在电极再制造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目前锂离子电池再制造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 锂离子电池单体的再制造时机的确定 | 第20-33页 |
2.1 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20页 |
2.2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SEI膜的关系 | 第20-24页 |
2.2.1 电池SEI膜的厚度分析 | 第21-22页 |
2.2.2 电池SEI膜与电池内阻的关系 | 第22-24页 |
2.2.3 电池容量与电池内阻的关系 | 第24页 |
2.3 锂离子电池单体循环实验的装置与材料 | 第24-27页 |
2.3.1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25-26页 |
2.3.2 实验材料与条件 | 第26-27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4.1 电池容量衰退与再制造指标的关系 | 第27-29页 |
2.4.2 电池内阻与再制造指标的关系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锂离子电池单体再制造的关键技术研究 | 第33-59页 |
3.1 无损拆解 | 第33-34页 |
3.2 激光清洗机理研究 | 第34-38页 |
3.2.1 激光烧蚀效应 | 第35-36页 |
3.2.2 激光热力学效应 | 第36-37页 |
3.2.3 激光光化学效应 | 第37-38页 |
3.3 激光清洗实验装置与对象 | 第38-41页 |
3.3.1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3.3.2 试验磷酸铁锂电极片 | 第40-41页 |
3.4 脉冲激光实验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41-45页 |
3.4.0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3.4.1 光斑直径的确定 | 第41-44页 |
3.4.2 激光清洗阈值分析 | 第44-45页 |
3.5 脉冲激光能量密度分析 | 第45-56页 |
3.5.1 脉冲激光作用区域表面形貌分析 | 第45-50页 |
3.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3页 |
3.5.3 电子探针全元素分析 | 第53-56页 |
3.6 脉冲激光清洗中搭接率的研究 | 第56-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再制造锂离子电池单体的性能分析 | 第59-65页 |
4.1 再制造电极的粒度分析 | 第59-60页 |
4.2 再制造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0-63页 |
4.3 再制造电池的电池容量分析与预测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