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梁分离式悬索桥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悬索桥结构发展概述 | 第9-12页 |
1.1.1 悬索桥发展历史 | 第9-10页 |
1.1.2 悬索桥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1.3 塔梁分离式悬索桥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桥梁抗震分析的重要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塔梁分离式悬索桥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悬索桥抗震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悬索桥分析理论 | 第16-34页 |
2.1 悬索桥静力分析理论 | 第16-24页 |
2.1.1 发展概述 | 第16-18页 |
2.1.2 初始平衡状态分析 | 第18-24页 |
2.2 抗震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24-27页 |
2.2.1 静力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反应谱理论 | 第25页 |
2.2.3 动力分析理论 | 第25-27页 |
2.2.4 基于性态的抗震理论 | 第27页 |
2.3 悬索桥振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7-33页 |
2.3.1 离散体系的动力学方程式 | 第27-30页 |
2.3.2 结构体系的振动频率与振型 | 第30-32页 |
2.3.3 数值求解直接积分法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塔梁分离式悬索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4-49页 |
3.1 工程背景与结构简介 | 第34-35页 |
3.2 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3.2.1 建模原则 | 第35页 |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3.2.3 模型验证 | 第38-39页 |
3.3 塔梁分离对悬索桥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39-42页 |
3.4 吊跨比对悬索桥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3.5 地锚索对悬索桥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44-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49-66页 |
4.1 概述 | 第49页 |
4.2 时程分析的条件设置 | 第49-51页 |
4.2.1 大质量法 | 第49-50页 |
4.2.2 阻尼 | 第50-51页 |
4.3 地震波的特性与选取、构造 | 第51-56页 |
4.3.1 地震波的特性和选取 | 第51-53页 |
4.3.2 人工地震波的合成 | 第53-55页 |
4.3.3 不同地震动输入比较 | 第55-56页 |
4.4 塔梁分离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56-58页 |
4.5 吊跨比参数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58-62页 |
4.6 设置地锚索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2-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66-82页 |
5.1 概述 | 第66页 |
5.2 弹塑性行为的描述 | 第66-71页 |
5.2.1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66-69页 |
5.2.2 截面恢复力模型 | 第69-71页 |
5.3 塑性铰及其模拟 | 第71-74页 |
5.3.1 塑性铰的位置 | 第71-72页 |
5.3.2 塑性铰的长度 | 第72-73页 |
5.3.3 塑性铰的模拟 | 第73-74页 |
5.4 弹塑性响应与弹性响应比较 | 第74-77页 |
5.5 地锚索设置对结构弹塑性响应的影响 | 第77-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