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论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9-10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被害人自陷风险案例介绍 | 第13-15页 |
一、典型案例介绍 | 第13-14页 |
二、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被害人自陷风险的理论概说 | 第15-24页 |
第一节 自我负责的自我危害与同意他人危害的划分 | 第15页 |
第二节 被害人自陷风险的区分标准 | 第15-19页 |
一、行为时间前后标准 | 第15-16页 |
二、危险创出后行为的时间点标准 | 第16页 |
三、行为支配标准的确立与质疑 | 第16-19页 |
第三节 被害人自陷风险成立的必要条件 | 第19页 |
第四节 被害人自陷风险排除行为人不法之依据 | 第19-24页 |
一、准同意说 | 第20-21页 |
二、共犯从属性原理 | 第21-22页 |
三、排除不法依据的其他学说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自我答责理论作为被害人自陷风险排除不法依据的提倡 | 第24-36页 |
第一节 自我答责的原理阐释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成立“四要件”说 | 第25-28页 |
第三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解释论根据 | 第28-31页 |
一、被害人介入创设了新的危险实现的关联 | 第29-30页 |
二、被害人完全自己操控了行为人创设的危险 | 第30页 |
三、被害人介入提高了不被允许的危险的层次 | 第30页 |
四、被害人与行为人共同控制危险 | 第30-31页 |
第四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运用于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思考 | 第31-34页 |
一、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模糊性 | 第31-32页 |
二、对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思考与提倡 | 第32-34页 |
第五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在被害人自陷风险案件之运用——以肖凤侠、“碰瓷”死亡案件为例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被害人自陷风险之体系性定位 | 第36-45页 |
第一节 构成要件符合性阶段犯罪性的排除 | 第36-38页 |
第二节 违法性阶段罪责的排除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中定位之设想 | 第39-45页 |
一、超法规正当化事由的设想 | 第39-42页 |
二、被害人同意的“一元论”的借鉴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