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高效铜绿微囊藻溶藻菌WJ6的筛选及溶藻机理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7页
    1.1 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危害第16-18页
        1.1.1 水体富营养化现状第16页
        1.1.2 蓝藻水华的危害第16-18页
    1.2 蓝藻水华的处理技术第18-22页
        1.2.1 物理方法第18-19页
        1.2.2 化学方法第19-20页
        1.2.3 生物方法第20-22页
        1.2.4 生态方法第22页
    1.3 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1.3.1 溶藻细菌的研究概况第22-23页
        1.3.2 具有溶藻效果的菌株第23页
        1.3.3 溶藻菌溶藻机理与作用方式的研究第23-24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4-27页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25页
        1.4.2 研究内容第25页
        1.4.3 研究技术路线第25-26页
        1.4.4 创新点第26-27页
第二章 溶藻菌的分离鉴定第27-42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实验材料第27-29页
        2.2.1 藻种及培养基第27-28页
        2.2.2 仪器第28页
        2.2.3 试剂第28-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6页
        2.3.1 溶藻菌的分离纯化第29-31页
        2.3.2 溶藻菌的鉴定第31-36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2.4.1 初筛结果第36页
        2.4.2 复筛结果第36页
        2.4.3 溶藻菌和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第36-38页
        2.4.4 溶藻菌的形态观察第38页
        2.4.5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38-39页
        2.4.6 菌株WJ6的 16S rRNA分子鉴定第39-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溶藻菌WJ6溶藻特性研究第42-59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实验材料第42-43页
        3.2.1 藻种及培养基第42页
        3.2.2 菌种及培养基第42-43页
        3.2.3 仪器第43页
    3.3 实验方法第43-47页
        3.3.1 不同生长期的溶藻菌WJ6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第43页
        3.3.2 不同浓度WJ6菌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比较第43页
        3.3.3 环境因子对溶藻菌WJ6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3-46页
        3.3.4 测定指标的实验方法第46-47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7-58页
        3.4.1 不同生长期的溶藻菌WJ6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第47-48页
        3.4.2 不同浓度WJ6菌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比较第48-50页
        3.4.3 环境因子对溶藻菌WJ6溶藻效果的影响第50-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溶藻菌WJ6溶藻机理研究第59-71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实验材料第59页
        4.2.1 藻种及培养基第59页
        4.2.2 菌种及培养基第59页
        4.2.3 仪器第59页
    4.3 试验方法第59-62页
        4.3.1 溶藻菌WJ6的溶藻方式研究第59-60页
        4.3.2 溶藻活性物质性质初探第60-62页
        4.3.3 溶藻效果的电镜观察第62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2-70页
        4.4.1 溶藻菌WJ6的溶藻方式第62-63页
        4.4.2 活性物质分子量大小判定第63-64页
        4.4.3 活性物质乙醇沉淀分析第64-66页
        4.4.4 活性物质热稳定性分析第66-67页
        4.4.5 活性物质pH稳定性分析第67-68页
        4.4.6 活性物质抗氧化性分析第68-70页
        4.4.7 溶藻效果的电镜观察第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溶藻产物特性分析第71-78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5.2.1 菌种及培养条件第71页
        5.2.2 实验仪器第71页
        5.2.3 实验方法第71-72页
        5.2.4 分析测定方法第72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2-77页
        5.3.1 溶藻产物的紫外光谱分析第72-73页
        5.3.2 溶藻产物的三维荧光分析第73-76页
        5.3.3 溶藻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第76-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87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供应链的汽车整车销售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下一篇:耙吸挖泥船疏浚作业控制参数优化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