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碳水化合物、糖(醣)及脂类论文

药食同源夏枯草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7页
    1.1 引言第17页
    1.2 夏枯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1 多糖类第18页
        1.2.2 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第18页
        1.2.3 甾醇类第18-19页
        1.2.4 黄酮类第19页
        1.2.5 有机酸类第19页
        1.2.6 挥发油第19页
    1.3 夏枯草药理活性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1 免疫调节作用第19-20页
        1.3.2 抗肿瘤作用第20-21页
        1.3.3 护肝作用第21页
        1.3.4 抗氧化作用第21页
        1.3.5 降血糖作用第21-22页
        1.3.6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第22页
        1.3.7 降血压作用第22页
        1.3.8 其它药理作用第22页
    1.4 活性多糖的研究现状第22-27页
        1.4.1 多糖的提取方法第23-24页
        1.4.2 多糖的纯化方法第24-25页
        1.4.3 多糖的分离方法第25-26页
        1.4.4 多糖的结构鉴定方法第26-27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7-29页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7页
        1.5.2 研究目标第27页
        1.5.3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1.5.4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7页
第二章 优化超声提取夏枯草多糖及其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第37-65页
    2.1 前言第37页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7-39页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9页
    2.4 实验步骤第39-48页
        2.4.1 夏枯草原料的预处理第39-40页
        2.4.2 夏枯草基本成分的测定第40页
        2.4.3 夏枯草多糖的超声提取方法第40页
        2.4.4 夏枯草多糖的总糖含量测定第40-41页
        2.4.5 响应面优化超声提取夏枯草多糖的实验设计第41-42页
        2.4.6 夏枯草多糖的初步纯化第42页
        2.4.7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42页
        2.4.8 多酚含量测定第42页
        2.4.9 糖醛酸含量测定第42-44页
        2.4.10 分子量测定第44页
        2.4.11 红外光谱测定第44-45页
        2.4.12 单糖组成测定第45页
        2.4.13 核磁共振测定第45-46页
        2.4.14 抗氧化活性测定第46-47页
        2.4.15 抗增殖活性测定第47-48页
        2.4.16 数据分析第48页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8-60页
        2.5.1 夏枯草基本成分第48页
        2.5.2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48-49页
        2.5.3 响应面法优化夏枯草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第49-52页
        2.5.4 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第52-58页
        2.5.5 抗氧化活性第58-60页
        2.5.6 细胞毒性第60页
    2.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第三章 夏枯草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第65-87页
    3.1 前言第65-66页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66页
    3.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66-67页
    3.4 实验步骤第67-71页
        3.4.1 夏枯草多糖的制备第67页
        3.4.2 夏枯草多糖的分离纯化第67-68页
        3.4.3 化学组成分析第68-69页
        3.4.4 甲基化分析第69页
        3.4.5 分子量测定第69页
        3.4.6 红外光谱测定第69页
        3.4.7 三股螺旋结构测定第69-70页
        3.4.8 抗氧化活性测定第70-71页
        3.4.9 数据分析第71页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1-81页
        3.5.1 夏枯草多糖不同组分的主要成分第71-72页
        3.5.2 分子量分布第72-74页
        3.5.3 红外光谱第74页
        3.5.4 单糖组成第74-76页
        3.5.5 糖苷键连接方式第76页
        3.5.6 构象第76-77页
        3.5.7 抗氧化活性第77-81页
    3.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第四章 一种夏枯草多糖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免疫调节活性第87-115页
    4.1 前言第87-88页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88-89页
    4.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89页
    4.4 实验步骤第89-94页
        4.4.1 夏枯草多糖的免疫活性测定第89-90页
        4.4.2 夏枯草多糖P1的制备第90-91页
        4.4.3 理化性质及组成分析第91页
        4.4.4 分子量测定第91页
        4.4.5 单糖组成测定第91-92页
        4.4.6 高碘酸氧化与Smith降解第92-93页
        4.4.7 核磁共振测定第93页
        4.4.8 原子力显微镜测定第93页
        4.4.9 免疫活性测定第93-94页
        4.4.10 免疫稳定性测定第94页
        4.4.11 数据分析第94页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4-110页
        4.5.1 PV-P1、PV-P2及PV-P3的免疫活性第94-96页
        4.5.2 PV-P1、PV-P2及PV-P3的细胞毒性第96页
        4.5.3 P1的理化性质第96-97页
        4.5.4 P1的紫外扫描光谱图第97页
        4.5.5 P1的红外光谱及糖醛酸含量第97-99页
        4.5.6 P1的纯度及分子量大小第99页
        4.5.7 P1的单糖组成第99-100页
        4.5.8 高碘酸氧化与Smith降解第100-102页
        4.5.9 P1的糖苷键连接方式第102-103页
        4.5.10 P1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第103-104页
        4.5.11 不同浓度P1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的影响第104-105页
        4.5.12 TLR2、TLR4、CR3和Dectin-1 对P1诱导RAW264.7 细胞免疫的影响第105-107页
        4.5.13 不同温度和pH处理对P1免疫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第107-110页
    4.6 本章小结第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5页
第五章 夏枯草多糖锌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抗增殖活性研究第115-135页
    5.1 前言第115-116页
    5.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16-117页
    5.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117页
    5.4 实验步骤第117-121页
        5.4.1 夏枯草多糖锌螯合物的制备第117页
        5.4.2 结构表征第117-118页
        5.4.3 抗增殖活性测定第118页
        5.4.4 抗增殖活性的机理研究第118-121页
        5.4.5 数据分析第121页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1-132页
        5.5.1 夏枯草多糖锌螯合物的结构特征第121-123页
        5.5.2 抗增殖活性第123-124页
        5.5.3 细胞形态学第124-126页
        5.5.4 细胞凋亡第126-127页
        5.5.5 细胞周期停滞第127-129页
        5.5.6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损耗第129-130页
        5.5.7 细胞内Caspase活性变化第130页
        5.5.8 胞内活性氧含量变化第130-131页
        5.5.9 信号传导通路第131-132页
    5.6 本章小结第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5页
第六章 夏枯草多糖体内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第135-141页
    6.1 前言第135-136页
    6.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36页
    6.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136页
    6.4 实验步骤第136-138页
        6.4.1 实验动物第136-137页
        6.4.2 动物分组及实验设计第137页
        6.4.3 临床观察及体重分析第137页
        6.4.4 抗氧化酶活性的检测第137页
        6.4.5 免疫调节活性第137-138页
        6.4.6 数据分析第138页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38-139页
        6.5.1 临床观察及大鼠体重第138页
        6.5.2 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第138-139页
        6.5.3 大鼠脏器指数及细胞免疫因子第139页
    6.6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1页
结论与展望第141-145页
    一、结论第141-143页
    二、创新点第143-144页
    三、展望第144-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附件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货运索道行走车自动转轨装置设计
下一篇:货运列车辅助驾驶算法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