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地域性特征的缺失 | 第11页 |
1.1.2 重庆园林的发展 | 第11页 |
1.1.3 重庆园林的转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重庆近代园林研究 | 第13-15页 |
1.3.2 设计语言研究 | 第15-18页 |
1.4 论文主体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4.1 重庆近代园林研究范围 | 第18页 |
1.4.2 园林设计语言概念界定 | 第18页 |
1.4.3 时间界定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重庆近代园林:1891-1949 | 第21-42页 |
2.1 重庆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地理区位 | 第21-22页 |
2.1.2 山水资源 | 第22-23页 |
2.1.3 巴渝文化 | 第23页 |
2.2 重庆近代园林各时期概述 | 第23-40页 |
2.2.1 重庆开埠时期(1891-1911) | 第24-32页 |
2.2.2 辛亥革命时期(1911-1929) | 第32-34页 |
2.2.3 建市发展时期(1929-1936) | 第34-37页 |
2.2.4 抗日战争时期(1936-1949) | 第37-40页 |
2.3 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园林设计语言的构建 | 第42-49页 |
3.1 园林设计语言的概念体系 | 第42-44页 |
3.1.1 语言的基本结构 | 第42-43页 |
3.1.2 语义的理解 | 第43-44页 |
3.1.3 设计语言的概念 | 第44页 |
3.2 园林设计语言的框架体系 | 第44-48页 |
3.2.1 上下文关系 | 第45页 |
3.2.2 词法分析 | 第45-46页 |
3.2.3 句法分析 | 第46-48页 |
3.3 园林设计语言的框架体系 | 第48-49页 |
第4章 重庆近代园林设计语言分析 | 第49-103页 |
4.1 重庆开埠时期(1891-1911) | 第49-59页 |
4.1.1 马跑天主教堂 | 第49-52页 |
4.1.2 聚奎书院 | 第52-55页 |
4.1.3 礼园(今鹅岭公园) | 第55-57页 |
4.1.4 重庆开埠时期设计语言汇总 | 第57-59页 |
4.2 辛亥革命时期(1911-1928) | 第59-68页 |
4.2.1 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 | 第59-62页 |
4.2.2 西山公园 | 第62-66页 |
4.2.3 重庆辛亥革命时期设计语言汇总 | 第66-68页 |
4.3 建市发展时期(1929-1936) | 第68-81页 |
4.3.1 北碚公园 | 第68-71页 |
4.3.2 嘉陵江温泉公园 | 第71-74页 |
4.3.3 石家花园 | 第74-77页 |
4.3.4 缙云寺 | 第77-79页 |
4.3.5 重庆建市发展时期设计语言汇总 | 第79-81页 |
4.4 抗日战争时期(1936-1949) | 第81-92页 |
4.4.1 黄山官邸 | 第81-83页 |
4.4.2 红岩村办事处 | 第83-86页 |
4.4.3 林园官邸 | 第86-88页 |
4.4.4 张自忠烈士陵园 | 第88-91页 |
4.4.5 重庆抗日战争时期设计语言汇总 | 第91-92页 |
4.5 重庆近代园林设计语言总结(1891-1949) | 第92-103页 |
4.5.1 上下文关系总结 | 第92页 |
4.5.2 词法分析总结 | 第92-97页 |
4.5.3 句法分析 | 第97-10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03-105页 |
5.1 结论 | 第103-104页 |
5.2 对现代重庆园林建设的启示 | 第104页 |
5.3 论文研究中的思考与遗憾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