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刑释罪:一种刑法实质解释方法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出 | 第13-28页 |
第一节 我国近年刑事个案之争 | 第14-19页 |
第二节 刑法需要解释 | 第19-24页 |
第三节 刑法解释的关键是方法和立场问题 | 第24-28页 |
第二章 法律解释:从追寻原意到追问目的 | 第28-61页 |
第一节 古代注释法学:作为技艺的法律解释 | 第28-32页 |
一、文法技艺 | 第30-31页 |
二、修辞技艺 | 第31页 |
三、逻辑论辩术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近代法解释学:追寻立法原意的法律解释 | 第32-36页 |
一、施莱尔马赫:解释的任务是避免误解 | 第32-33页 |
二、狄尔泰:解释的本质是重现 | 第33-34页 |
三、萨维尼:解释的目标是还原立法者原意 | 第34-36页 |
第三节 现代法解释学:追问目的的法律解释 | 第36-61页 |
一、自由法运动:追问法之目的 | 第36-42页 |
二、解释学的发展:从“理解”到“再造” | 第42-51页 |
三、解释学的批判回归:解释是本体和方法的统一 | 第51-61页 |
第三章 刑法解释:方法与立场之争 | 第61-104页 |
第一节 刑法解释的基本方法 | 第61-78页 |
一、语义解释 | 第61-64页 |
二、体系解释 | 第64-67页 |
三、逻辑解释 | 第67-71页 |
四、历史解释 | 第71-73页 |
五、比较解释 | 第73-74页 |
六、目的解释 | 第74-76页 |
七、合宪性解释 | 第76-78页 |
第二节 刑法解释的立场之争 | 第78-87页 |
一、如何优先选择刑法解释方法 | 第80-82页 |
二、如何看待刑法解释的漏洞填补功能 | 第82-83页 |
三、刑法解释能否作出不利于被告人的解释 | 第83-85页 |
四、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则 | 第85-87页 |
五、如何看待裁判者的自由裁量权 | 第87页 |
第三节 刑法实质解释立场之提倡 | 第87-104页 |
一、刑法实质解释立场是刑事司法的现实需求 | 第89-97页 |
二、实质解释立场适应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之特点 | 第97-101页 |
三、刑法实质解释立场是世界刑法解释论的发展趋势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以刑释罪:例证与方法 | 第104-146页 |
第一节 现有刑法解释方法之不足 | 第105-115页 |
一、案例与问题 | 第105-108页 |
二、现有刑法解释方法不能解决的解释难题 | 第108-114页 |
三、现有刑法解释方法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以刑释罪:对现行刑法解释的一种补充 | 第115-123页 |
一、对法定刑轻重之考察 | 第115-118页 |
二、罪刑严重失衡案件要求结合“刑”来解释“罪” | 第118-121页 |
三、法定刑越重罪状越窄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以刑释罪:一项实证研究 | 第123-137页 |
一、以刑择罪:一种真实的刑事裁判模式 | 第124-130页 |
二、追问:“以刑择罪”裁判模式何以必须 | 第130-135页 |
三、审视:“以刑择罪”裁判模式何以可能 | 第135-137页 |
第四节“以刑释罪”的适用范围与适用限制 | 第137-146页 |
一、以罪刑法定原则为前提 | 第137-138页 |
二、不能突破刑法条文可能的语义范围 | 第138-141页 |
三、适用范围限定于罪刑失衡案件 | 第141-144页 |
四、以“择轻适用为原则、择重适用为例外” | 第144-146页 |
第五章“以刑释罪”的理论依据 | 第146-170页 |
第一节 法定刑具有补充解释构成要件的机能 | 第146-156页 |
一、法定刑能补充解释解构成要件 | 第146-152页 |
二、法定刑轻重影响对构成要件的认定与选择 | 第152-155页 |
三、刑罚对犯罪的认定具有制约作用 | 第155-156页 |
第二节“以刑释罪”符合罪刑均衡原则的内在要求 | 第156-165页 |
一、“罪刑均衡”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 第157-158页 |
二、罪刑均衡思想的三种形态 | 第158-162页 |
三、罪刑均衡原则的内在要求 | 第162-165页 |
第三节“以刑释罪”的公众心理依据 | 第165-170页 |
一、社会公众的“重刑轻罪”观念 | 第165-167页 |
二、刑事法官对“刑”的感觉 | 第167-168页 |
三、“以刑制罪”理论与刑法“实质解释” | 第168-170页 |
第六章“以刑释罪”方法的具体运用 | 第170-213页 |
第一节 对“盗窃”概念的解释 | 第170-180页 |
一、盗窃是单方取得财物行为 | 第172-173页 |
二、利用交易相对方的错误而恶意取得财物不是盗窃 | 第173-175页 |
三、交易行为被误解为“盗窃”的原因 | 第175-180页 |
第二节 对“复制发行”概念的解释 | 第180-195页 |
一、搜索类视频网站侵权行为模式分析 | 第181-186页 |
二、网络深度链接是擅自“复制发行”他人作品的行为 | 第186-189页 |
三、网络深度链接行为的刑法评价 | 第189-195页 |
第三节 对“起哄闹事”概念的解释 | 第195-213页 |
一、广州市“恶意跳桥”状况:数据、案例与基本结论 | 第196-199页 |
二、广州市“恶意跳桥”行为严重之原因分析 | 第199-203页 |
三、“恶意跳桥”行为的刑法规制 | 第203-213页 |
结语 | 第213-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26-227页 |
致谢 | 第227-229页 |
附件 | 第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