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有机聚合物纳米材料在不对称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0-11页 |
1.3 有机中空纳米微球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1-23页 |
1.3.1 脯氨酸型有机手性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3.2 空壳聚合物纳米微球及其制备 | 第13-17页 |
1.3.3 空壳聚合物纳米微球负载金属催化剂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1.3.4 空壳无机硅烷纳米微球负载有机手性催化剂 | 第20-23页 |
1.4 空心碗状纳米粒子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3-27页 |
1.4.1 空心碗状纳米粒子制备方法进展 | 第23-26页 |
1.4.2 空心碗状纳米粒子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5 有机聚合材料负载二芳基脯氨醇有机手性催化剂及其在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 第27-31页 |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1.6.1 中空聚合物微球固载二芳基脯氨醇硅醚应用在不对称催化 | 第32页 |
1.6.2 空心聚合物球纳米碗负载二芳基脯氨醇硅醚应用在不对称催化反应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空心微球/微碗负载有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33-64页 |
2.1 前言 | 第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45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2.2.2 有机手性催化剂Pro的合成 | 第34-37页 |
2.2.2.1 化合物P-1 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2.2 化合物P-2 的合成 | 第35页 |
2.2.2.3 化合物P-3 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2.4 化合物P-4 的合成 | 第36页 |
2.2.2.5 化合物Pro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3 有机手性催化剂PSQDNH_2的合成 | 第37-39页 |
2.2.3.1 化合物Q-1 的合成 | 第37-38页 |
2.2.3.2 化合物Q-2 的合成 | 第38页 |
2.2.3.3 化合物Q-3 的合成 | 第38-39页 |
2.2.3.4 化合物PSQDNH_2的合成 | 第39页 |
2.2.4 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模板(PS)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5 交联剂DVB/乳化剂SDS体系负载有机手性催化剂(1a_2-1c_2)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6 交联剂DVB/乳化剂PVA体系负载有机手性催化剂(4a_2-4f_2)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7 交联剂EGDMA/乳化剂PVA体系负载有机手性催化剂(2a_2-2m_2)的制备 | 第42-45页 |
2.2.7.1 空心微球 2a_2 - 2c_2的制备 | 第42-43页 |
2.2.7.2 空心微球 2d_2和 2e_2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7.3 空心微球 2f_2和 2g_2的制备 | 第44页 |
2.2.7.4 空心微球 2h_2 - 2k_2的制备 | 第44-45页 |
2.2.7.5 空心微碗 2l_2和 2m_2的制备 | 第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9页 |
2.3.1 SEM分析 | 第45-55页 |
2.3.2 TEM分析 | 第55-56页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6-57页 |
2.3.4 元素分析 | 第57-58页 |
2.3.5 N_2吸附-脱附比表面分析 | 第58-59页 |
2.3.6 热重分析 | 第59页 |
2.4 空壳纳米微球负载催化剂在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 | 第59-63页 |
2.4.1 空壳微球负载金鸡纳碱QD-NH_2催化不对称反应 | 第59-60页 |
2.4.2 空心微球/微碗负载J?rgensen-Hayashi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60-6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中空微碗的形貌调控及其成形机理研究 | 第64-77页 |
3.1 前言 | 第6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64页 |
3.2.2 中空微碗负载J?rgensen-Hayashi催化剂 3a_2的制备 | 第64-65页 |
3.2.3 中空纳米碗负载J?rgensen-Hayashi催化剂 3b_2-3i_2的制备 | 第65页 |
3.3 空心微碗的形貌调控及其影响因素 | 第65-70页 |
3.3.1 交联剂EGDMA的量对形貌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2 模版PS微球的量对形貌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3 单体AM对形貌的影响 | 第67页 |
3.3.4 催化剂单体加入量对形貌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5 引发剂KPS对形貌的影响 | 第68-69页 |
3.3.6 干燥温度对形貌的影响 | 第69页 |
3.3.7 离心条件对形貌的影响 | 第69-70页 |
3.3.8 DMSO/H_2O的比例对形貌的影响 | 第70页 |
3.4 中空微碗的成形机理研究 | 第70-75页 |
3.4.1 制备条件方面 | 第71-72页 |
3.4.2 洗涤内核过程监控 | 第72-73页 |
3.4.3 溶剂挥发和离心力作用 | 第73-74页 |
3.4.4 壳层厚度 | 第74-75页 |
3.4.5 可能的自组装机理 | 第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空心微碗负载J?rgensen-Hayashi催化剂及其在不对称迈克尔反应中的应用 | 第77-95页 |
4.1 前言 | 第7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77页 |
4.2.2 空心微碗负载J?rgensen-Hayashi的制备 | 第77-78页 |
4.2.3 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的一般步骤 | 第78页 |
4.2.4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8-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4页 |
4.3.1 形貌分析 | 第79-80页 |
4.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0-81页 |
4.3.3 元素分析 | 第81页 |
4.3.4 比表面分析 | 第81-83页 |
4.3.5 热重分析 | 第83-84页 |
4.4 空心微碗负载催化剂在Michael反应中的应用 | 第84-91页 |
4.4.1 不同形貌空心微碗负载J?rgensen-Hayashi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84-85页 |
4.4.2 催化剂的筛选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85-87页 |
4.4.3 反应温度筛选 | 第87页 |
4.4.4 反应底物扩展 | 第87-89页 |
4.4.5 催化剂回收再利用 | 第89-91页 |
4.5 Michael加成底物拓展的HPLC和NMR | 第91-9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6页 |
附录:有机手性催化剂及催化产物谱图 | 第106-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