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罪责伦理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引言 | 第8-11页 |
| 2.奥古斯丁罪责观念的演变 | 第11-16页 |
| 2.1 摩尼教阶段 | 第11-12页 |
| 2.2 怀疑论阶段 | 第12-13页 |
| 2.3 新柏拉图主义阶段 | 第13-14页 |
| 2.4 恩典论阶段 | 第14-16页 |
| 3.何为罪恶 | 第16-27页 |
| 3.1 伦理的恶——罪恶 | 第16-23页 |
| 3.1.1 恶的问题 | 第16-19页 |
| 3.1.2 罪恶的界定 | 第19-21页 |
| 3.1.3 恶的意愿 | 第21-23页 |
| 3.2 罪恶的起源——原罪 | 第23-27页 |
| 3.2.1 原罪的内容 | 第23-25页 |
| 3.2.2 罪的“遗传” | 第25-26页 |
| 3.2.3 罪的必然性 | 第26-27页 |
| 4.罪恶之道德责任关系证成 | 第27-34页 |
| 4.1 有意之罪与道德责任 | 第27-30页 |
| 4.1.1 意志的独立 | 第27-28页 |
| 4.1.2 意志的自由决断 | 第28-29页 |
| 4.1.3 有意之罪的道德责任 | 第29-30页 |
| 4.2 无意之罪的道德责任 | 第30-34页 |
| 4.2.1 无意之罪 | 第31页 |
| 4.2.2 习性与道德责任 | 第31-32页 |
| 4.2.3 肉欲与道德责任 | 第32-34页 |
| 5.善的实现——罪恶的消除 | 第34-37页 |
| 5.1 信、望、爱 | 第34-35页 |
| 5.2 上帝的恩典 | 第35-37页 |
| 6.奥古斯丁罪责伦理思想反思 | 第37-44页 |
| 6.1 奥古斯丁罪责伦理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37-39页 |
| 6.1.1 个人的恶问题的理性思考 | 第37-38页 |
| 6.1.2 开启了人的自由存在的觉悟 | 第38-39页 |
| 6.2 奥古斯丁罪责伦理思想的理论缺陷 | 第39-41页 |
| 6.2.1 对恶的定义与指称定义的矛盾 | 第39-40页 |
| 6.2.2 预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矛盾 | 第40-41页 |
| 6.3 奥古斯丁罪责伦理思想当代启示 | 第41-44页 |
| 6.3.1 道德责任的必然性 | 第41-42页 |
| 6.3.2 有意之罪与无意之罪的重新区分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