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伊朗新电影发展历程概述 | 第11-16页 |
1.1 新电影浪潮时期的伊朗社会背景 | 第12-13页 |
1.2 霍梅尼革命后的电影形态 | 第13-14页 |
1.3 第二次伊朗新电影浪潮的爆发 | 第14-16页 |
第2章 伊朗新电影领军者 | 第16-32页 |
2.1 强悍的伊朗新电影领军者: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第16-19页 |
2.1.1 童年 | 第16页 |
2.1.2 接触电影 | 第16-18页 |
2.1.3 代表作品 | 第18-19页 |
2.2 崛起的电影之家 | 第19-25页 |
2.2.1 穆森·玛克玛尔巴夫(Mohsen Makhmalbaf) | 第20-21页 |
2.2.2 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Samira Makhmalbaf) | 第21-23页 |
2.2.3 玛克玛尔巴夫之家的其他成员 | 第23-25页 |
2.3 儿童电影世界的主将 | 第25-29页 |
2.3.1 伊朗儿童电影之父马基德·马基迪(MajidMajidi) | 第25-28页 |
2.3.2 后起之秀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 | 第28-29页 |
2.4 少数民族与女性主义的呐喊者 | 第29-32页 |
2.4.1 库德族导演巴赫曼·戈巴迪(Bahman Ghobadi) | 第29-30页 |
2.4.2 面纱背后的女性:泰米妮·米兰妮(Tahmineh Milani) | 第30-32页 |
第3章 伊朗新电影艺术风格分析 | 第32-43页 |
3.1 游走在虚幻与现实的边缘 | 第32-37页 |
3.1.1 阿巴斯的“空镜头和长镜头” | 第32-33页 |
3.1.2 声画一体的精妙融合 | 第33-34页 |
3.1.3 非职业演员 | 第34-37页 |
3.2 现实主义关照下的《小鞋子》 | 第37-40页 |
3.2.1《小鞋子》风格分析 | 第38-40页 |
3.2.2 社会背景对影片的影响 | 第40页 |
3.3 成人视角下的儿童电影 | 第40-43页 |
3.3.1 故事缘起 | 第40-41页 |
3.3.2《白气球》的意蕴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