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社会交往方式嬗变的伦理思考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 现实依据 | 第9-10页 |
2. 理论依据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人类交往方式的历史变迁 | 第16-21页 |
(一) 交往与交往方式 | 第16-17页 |
(二) 人类交往方式的历史变迁 | 第17-19页 |
(三) 人类交往方式变迁呈现出的特征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微时代”与“微时代”社会交往 | 第21-25页 |
(一) “微时代”的定义与特征 | 第21-22页 |
(二) “微时代”社会交往 | 第22-25页 |
1. “微时代”交往类型 | 第23页 |
2. “微时代”交往手段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微时代”社会交往方式的嬗变 | 第25-32页 |
(一) “微时代”交往空间的嬗变 | 第25-26页 |
(二) “微时代”交往主客体的嬗变 | 第26-29页 |
1. 交往主客体生理结构的嬗变 | 第27页 |
2. 交往主客体存在方式的嬗变 | 第27-28页 |
3. 交往主客体观念的嬗变 | 第28-29页 |
(三) “微时代”交往符号的嬗变 | 第29页 |
(四) “微时代”交往关系的嬗变 | 第29-32页 |
第五章 “微时代”社会交往方式嬗变引发的伦理问题 | 第32-38页 |
(一) 信任危机 | 第33-34页 |
(二) 责任淡化 | 第34页 |
(三) 价值错位 | 第34-35页 |
(四) 情感冷漠 | 第35-36页 |
(五) 网络暴力和犯罪 | 第36-38页 |
第六章 “微时代”社会交往伦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 第38-41页 |
(一) 制定网络伦理规则,完善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二) 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 第39页 |
(三) 加强对社交工具的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秩序 | 第39-40页 |
(四) 加强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 | 第40-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