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概况 | 第14-21页 |
1.1.1 PPCPs的来源 | 第14-17页 |
1.1.2 PPCPs的污染现状 | 第17-19页 |
1.1.3 PPCPs的毒性及危害 | 第19-21页 |
1.2 吲哚美辛的介绍 | 第21-23页 |
1.2.1 吲哚美辛的理化性质 | 第21页 |
1.2.2 吲哚美辛的来源、分布及污染现状 | 第21-22页 |
1.2.3 吲哚美辛的毒性及危害 | 第22-23页 |
1.2.4 吲哚美辛的研究现状 | 第23页 |
1.3 高铁酸钾的介绍 | 第23-25页 |
1.3.1 高铁酸钾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原理 | 第23-24页 |
1.3.2 高铁酸钾去除PPCPs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35页 |
2.1 试剂和仪器 | 第28-30页 |
2.1.1 药品与试剂 | 第28-2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2.2.1 实验溶液的配置 | 第30页 |
2.2.2 高铁酸钾与吲哚美辛的反应实验 | 第30页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0-35页 |
2.3.1 吲哚美辛浓度的测定 | 第30-32页 |
2.3.2 高铁酸钾浓度的测定 | 第32页 |
2.3.3 高铁酸钾降解吲哚美辛的产物鉴定 | 第32-33页 |
2.3.4 发光菌急性毒性的测定 | 第33页 |
2.3.5 ECOSAR毒性预测 | 第33-34页 |
2.3.6 TOC的测定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高铁酸钾氧化吲哚美辛的动力学研究 | 第35-47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高铁酸钾氧化降解吲哚美辛的实验 | 第35-36页 |
3.3 高铁酸钾与吲哚美辛的反应动力学 | 第36-46页 |
3.3.1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36页 |
3.3.2 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36-38页 |
3.3.3 IDM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pH值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5 温度的影响 | 第43-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高铁酸钾与吲哚美辛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47-54页 |
4.1 前言 | 第47-48页 |
4.2 高铁酸钾氧化吲哚美辛的产物分析 | 第48-49页 |
4.3 高铁酸钾与吲哚美辛的反应途径推断 | 第49-51页 |
4.4 高铁酸钾氧化吲哚美辛过程中毒性及 TOC 的变化 | 第51-53页 |
4.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实际水体中高铁酸钾对吲哚美辛的去除效果 | 第54-63页 |
5.1 前言 | 第54页 |
5.2 实际水体中吲哚美辛的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5.3 不同形态氮对吲哚美辛降解的影响 | 第55-58页 |
5.3.1 硝酸根对IDM降解的影响 | 第56页 |
5.3.2 亚硝酸根对IDM降解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3 铵根对IDM降解的影响 | 第57-58页 |
5.4 金属离子对吲哚美辛降解的影响 | 第58-61页 |
5.4.1 铁离子对IDM降解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2 亚铁离子对IDM降解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3 镁离子对IDM降解的影响 | 第60-61页 |
5.5 碳酸氢根离子对吲哚美辛降解的影响 | 第61页 |
5.6 富里酸对吲哚美辛降解的影响 | 第61-62页 |
5.7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创新点 | 第64页 |
建议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