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创作民歌歌词意义的表达及其演变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8-10页 |
1.1.1 创作民歌的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1.2 研究范围 | 第9-10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1 选题主旨 | 第10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与成果述评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与成果述评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与成果述评 | 第13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4.2 重点与难点 | 第1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中国当代创作民歌歌词意义的表达对象 | 第16-26页 |
2.1 创作民歌歌词意义表达的风格 | 第16-19页 |
2.1.1 中华民族地域风格的表达 | 第16-17页 |
2.1.2 中华民族整体风格的表达 | 第17-19页 |
2.2 创作民歌歌词意义表达的艺术性 | 第19-24页 |
2.2.1 创作民歌歌词的文学性 | 第19-21页 |
2.2.2 创作民歌歌词的音乐性 | 第21-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国当代创作民歌歌词意义的表达主题 | 第26-46页 |
3.1 建国十七年歌词主题——“喜迎新中国” | 第27-32页 |
3.1.1 建国十七年歌词创作的三个阶段 | 第27-29页 |
3.1.2 建国十七年歌词创作的题材特点 | 第29-31页 |
3.1.3 建国十七年歌词的传播途径 | 第31-32页 |
3.2 文革十年歌词主题——“歌颂领袖” | 第32-35页 |
3.2.1 文革十年歌词创作的三个阶段 | 第33页 |
3.2.2 文革十年歌词创作的题材特点 | 第33-35页 |
3.2.3 文革十年歌词的传播途径 | 第35页 |
3.3 新时期歌词主题——“改革开放新生活” | 第35-40页 |
3.3.1 改革开放时期歌词创作的三个阶段 | 第35-37页 |
3.3.2 改革开放时期歌词创作的题材特点 | 第37-38页 |
3.3.3 改革开放时期歌词的传播途径 | 第38-40页 |
3.4 21世纪的歌词主题——“多元化” | 第40-44页 |
3.4.1 21世纪歌词创作的题材特点 | 第40-43页 |
3.4.2 21世纪歌词的传播途径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中国当代创作民歌歌词意义的表达方式 | 第46-70页 |
4.1 表达方式的内涵 | 第46-57页 |
4.1.1 表达方式的基本界定 | 第46页 |
4.1.2 表达方式的特点 | 第46-51页 |
4.1.3 表达方式的类型 | 第51-57页 |
4.2 表达方式的演变轨迹 | 第57-66页 |
4.2.1 第一阶段以“情景描写式”为主 | 第57-59页 |
4.2.2 第二阶段以“语录宣传式”为主 | 第59-61页 |
4.2.3 第三阶段以“人、事、物”描写为主 | 第61-63页 |
4.2.4 第四阶段以“综合式”为主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4.3 表达方式演变的原因 | 第66-70页 |
4.3.1 历史的原因 | 第66-67页 |
4.3.2 文化背景的原因 | 第67-69页 |
4.3.3 审美观念的原因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