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

针对几种抗病毒、抗肿瘤靶标的活性化合物发现和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药物分子对接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3-35页
    1.1 引言第13-15页
    1.2 对接策略第15-19页
        1.2.1 柔性对接第15-18页
        1.2.2 共价对接第18-19页
    1.3 打分函数第19-25页
        1.3.1 传统打分函数第19-21页
        1.3.2 基于机器学习的打分函数第21-25页
    1.4 结论与展望第25-27页
    参考文献第27-35页
第2章 靶向EV713C蛋白酶抑制剂的发现和作用机理研究第35-59页
    2.1 引言第35-37页
    2.2 研究方法第37-41页
        2.2.1 基于对接方法的虚拟筛选第37-38页
        2.2.2 蛋白酶的表达和纯化第38页
        2.2.3 酶活抑制实验第38-39页
        2.2.4 结合实验第39页
        2.2.5 荧光淬灭实验第39页
        2.2.6 化学合成第39-40页
        2.2.7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40页
        2.2.8 圆二色性测量第40-41页
        2.2.9 抗病毒与毒性实验第41页
    2.3 研究结果与讨论第41-53页
        2.3.1 虚拟筛选结果第41-42页
        2.3.2 酶活抑制实验第42页
        2.3.3 抑制类型实验第42-43页
        2.3.4 类似物结构与活性第43-45页
        2.3.5 结合模式分析第45-46页
        2.3.6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46-47页
        2.3.7 突变实验验证第47-51页
        2.3.8 抗病毒活性与毒性第51-53页
    2.4 小结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第3章 靶向登革热病毒NS2B/NS3蛋白酶抑制剂的发现研究第59-87页
    3.1 引言第59-60页
    3.2 研究方法第60-70页
        3.2.1 数据收集第60-67页
        3.2.2 药效团模型的建立第67-68页
        3.2.3 药效团模型测试第68页
        3.2.4 数据库准备第68页
        3.2.5 筛选流程第68-69页
        3.2.6 酶活抑制实验第69页
        3.2.7 分子对接第69-70页
        3.2.8 抗病毒活性测试第70页
    3.3 研究结果与讨论第70-79页
        3.3.1 药效团生成与验证第70-72页
        3.3.2 药效团筛选第72-73页
        3.3.3 酶抑制试验第73-74页
        3.3.4 模型匹配分析第74-75页
        3.3.5 相似性搜索第75-77页
        3.3.6 构效关系分析第77页
        3.3.7 对接模式分析第77-78页
        3.3.8 抗病毒测试结果第78-79页
    3.4 小结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7页
第4章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 5(PRMT5)选择性抑制剂的发现研究第87-115页
    4.1 引言第87-90页
    4.2 研究方法第90-93页
        4.2.1 虚拟筛选第90-91页
        4.2.2 酶抑制实验第91页
        4.2.3 基于相似性搜索第91页
        4.2.4 细胞抗增殖活性实验第91-92页
        4.2.5 化学合成第92-93页
    4.3 研究结果和讨论第93-106页
        4.3.1 基于对接的虚拟筛选第93-95页
        4.3.2 PRMT5酶抑制实验第95-96页
        4.3.3 相似性搜索第96-97页
        4.3.4 DC_P33结合模式分析第97-99页
        4.3.5 Hit优化以及SAR分析第99-102页
        4.3.6 选择性实验第102-105页
        4.3.7 细胞活性实验第105-106页
    4.4 小结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5页
论文总结第115-117页
附录 发表论文第117-143页
作者简历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研究动物细胞生产抗体过程产量的稳定性
下一篇:基于海藻酸钠包埋的间充质干细胞与CD34~+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