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现有研究与不足 | 第9-12页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第二章 个体反社会极端事件:个体悲剧与大众灾难 | 第18-26页 |
一、社会底层:行为主体的共同标签 | 第18-21页 |
二、个体反社会极端事件的突发性和高烈度性 | 第21-23页 |
三、非理性:怨恨与宣泄报复 | 第23-24页 |
四、替罪羊:普通大众乃至“弱势”群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利益与情感伤害:个体反社会极端事件的逻辑起点 | 第26-31页 |
一、社会结构的重组与分化 | 第26-27页 |
二、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受阻 | 第27-28页 |
三、个体悲剧:利益与情感的双重伤害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制度内外利益诉求路径的阻塞 | 第31-39页 |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体制性迟钝 | 第31-33页 |
二、制度化利益诉求路径受阻 | 第33-36页 |
三、“闹”的失灵:制度外“长效”利益诉求机制失效 | 第36-39页 |
第五章 人格障碍与畸形社会文化、心态的推波助澜 | 第39-48页 |
一、扭曲的文化:极端行为的一个隐性来源 | 第39-41页 |
二、社会心态危机:信任危机与社会怨恨情绪泛滥 | 第41-44页 |
三、个体人格障碍 | 第44-48页 |
第六章 宣泄与报复:被社会“抛弃”个体的最后抗争 | 第48-51页 |
一、社会个体化与社会支持的脱节 | 第48-49页 |
二、希望的破灭与最后的疯狂 | 第49-5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一、研巧结论 | 第51-52页 |
二、研巧不足与讨论 | 第52-54页 |
附录:案例汇总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