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电位非线性特性分析及分类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相关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经穴电位信号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16-19页 |
1.2.2 经穴电位信号的模式分类技术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各章节简介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人体穴位电位的理论基础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穴位理论的综述 | 第22-24页 |
2.2.1 穴位的定义 | 第22页 |
2.2.2 人体穴位的电位特性 | 第22-24页 |
2.3 穴位电位采集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3.1 皮肤电特性 | 第24-25页 |
2.3.2 穴位电位的测量及干扰 | 第25-26页 |
2.4 实验设计 | 第26-31页 |
2.4.1 采集设备及电路 | 第26-30页 |
2.4.2 穴位采集点的选择 | 第30页 |
2.4.3 穴位电位信号的采集 | 第30-31页 |
2.5 经穴电位信号的去噪 | 第31-34页 |
2.5.1 小波去噪方法概述 | 第31-32页 |
2.5.2 穴位电位信号的去噪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经穴电位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36-5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混沌理论概述 | 第36-38页 |
3.2.1 混沌的本质 | 第37-38页 |
3.2.2 混沌的识别 | 第38页 |
3.3 相空间重构 | 第38-39页 |
3.4 延迟时间的计算和应用 | 第39-42页 |
3.4.1 确定延迟时间的算法 | 第39-42页 |
3.4.2 经穴电位信号的延迟时间 | 第42页 |
3.5 嵌入维数的计算和应用 | 第42-46页 |
3.5.1 电位信号的嵌入维数 | 第44-45页 |
3.5.2 电位信号的相空间重构 | 第45-46页 |
3.6 李雅普诺夫指数的计算和应用 | 第46-51页 |
3.6.1 李雅普诺夫指数的定义 | 第47-48页 |
3.6.2 李雅普诺夫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48-50页 |
3.6.3 电位信号的李雅普诺夫指数 | 第50-51页 |
3.7 关联维数的计算和应用 | 第51-55页 |
3.7.1 确定关联维数的方法 | 第51-54页 |
3.7.2 实验信号的关联维数 | 第54-55页 |
3.8 经穴电位信号混沌参数的统计结果 | 第55-5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关联维数提取 | 第58-64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小波包分析技术 | 第58-60页 |
4.3 经穴电位信号的小波包分解 | 第60-61页 |
4.4 经穴电位信号子频带关联维数求解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穴位和非穴位电位信号的分类 | 第64-74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统计学习和支持向量机理论 | 第64-69页 |
5.2.1 统计学习理论 | 第64-65页 |
5.2.2 支持向量机理论 | 第65-69页 |
5.3 穴位和非穴位电位分类的SVM实现 | 第69-72页 |
5.3.1 特征向量的构造 | 第69-70页 |
5.3.2 特征向量的归一化 | 第70页 |
5.3.3 选择训练集和测试集 | 第70-71页 |
5.3.4 核函数的选择及参数优化 | 第71-72页 |
5.3.5 穴位和非穴位电位的分类结果分析 | 第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