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 | 第9页 |
1.1.2 民办高校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创新 | 第13-14页 |
1.5 研究设计与框架 | 第14-16页 |
1.5.1 研究设计思路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概述 | 第16-21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1 民办高校 | 第16-17页 |
2.1.2 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 | 第17页 |
2.2 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主体 | 第17-19页 |
2.2.1 政府 | 第18页 |
2.2.2 民办高等教育中介组织 | 第18-19页 |
2.2.3 其他利益相关者 | 第19页 |
2.3 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的环境分析 | 第19-21页 |
2.3.1 法制环境 | 第19页 |
2.3.2 政策环境 | 第19-20页 |
2.3.3 经济环境 | 第20页 |
2.3.4 管理环境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外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8页 |
3.1 外部治理结构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3.1.1 政府在民办高校管理过程角色定位不准 | 第21-22页 |
3.1.2 社会参与的缺位与失位 | 第22页 |
3.1.3 企业在民办高校管理中的缺位与失位 | 第22-23页 |
3.1.4 民办高校外部市场治理的失灵 | 第23-24页 |
3.1.5 民办教育中介组织发育不全 | 第24页 |
3.1.6 其他的社会主体的缺位与失位 | 第24-25页 |
3.2 传统外部治理结构的失灵 | 第25-26页 |
3.3 民办高等院校外部治理结构不够牢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国外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经验及启示 | 第28-32页 |
4.1 美国高校外部治理结构 | 第28-29页 |
4.2 法国高校外部治理结构 | 第29页 |
4.3 日本高校外部治理结构 | 第29-30页 |
4.4 国外高校外部治理结构对我国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的借鉴 | 第30-32页 |
第五章 SJ学院外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经验 | 第32-40页 |
5.1 学校简介 | 第32页 |
5.2 SJ学院治理概况 | 第32-33页 |
5.2.1 经费来源及管理 | 第32页 |
5.2.2 学校性质 | 第32-33页 |
5.2.3 学校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 | 第33页 |
5.2.4 学校理事会 | 第33页 |
5.3 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 第33-37页 |
5.3.1 办学经费来源单一 | 第34页 |
5.3.2 政府相关政策的不配套 | 第34-35页 |
5.3.3 产权关系不明晰 | 第35页 |
5.3.4 管理制度不配套 | 第35-36页 |
5.3.5 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36页 |
5.3.6 社会资源获取不足 | 第36页 |
5.3.7 民办高校办学体制与机制优势正在弱化 | 第36-37页 |
5.4 SJ学院治理中的成功经验 | 第37-40页 |
5.4.1 优化外部治理结构管理 | 第37-38页 |
5.4.2 加强SJ学院内部治理 | 第38-40页 |
第六章 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措施 | 第40-46页 |
6.1 合理定位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 | 第40-42页 |
6.1.1 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 第40页 |
6.1.2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职能的履行 | 第40-41页 |
6.1.3 扩大公共资源共享 | 第41-42页 |
6.2 合理引入市场机制 | 第42-43页 |
6.3 进一步构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中介组织 | 第43-44页 |
6.4 构建多元化的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 | 第44-46页 |
6.4.1 以政府为主导 | 第44页 |
6.4.2 以民办高校为核心 | 第44页 |
6.4.3 构建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合作关系 | 第44-4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