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8页 |
三、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8-20页 |
四、研究设想及价值预估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中国当代小说残疾叙事的叙事语境与创作主体 | 第22-46页 |
第一节 叙事语境的多元化态势 | 第22-36页 |
一、人物叙事:由边缘配角向中心主角延伸 | 第22-25页 |
二、情感关注:由单一的同情向多元的复合情感转化 | 第25-28页 |
三、叙事方式:由单一的平面化叙事向多元融合的立体化叙事转变 | 第28-33页 |
四、接受阐释:由单一的审美解读向多元的综合诠释扩展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创作主体的身份意识 | 第36-46页 |
一、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 | 第37-41页 |
二、创作主体的身份背离 | 第41-46页 |
第二章 残疾叙事的孤独体验主题 | 第46-80页 |
第一节 尊严遮蔽的自卑与内心封闭式的孤独体验 | 第49-62页 |
一、假想的尊严与孤独体验的无奈感 | 第49-54页 |
二、得而复失尊严与孤独体验的无助感 | 第54-57页 |
三、生存的焦虑与孤独体验的虚妄感 | 第57-62页 |
第二节 生存本能的需求与对社会排斥式的孤独体验 | 第62-69页 |
一、自食其力的悖论 | 第63-65页 |
二、职业归属的排斥 | 第65-67页 |
三、自我实现的挣圠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健全人的优越感与强势压迫式的孤独体验 | 第69-80页 |
一、滥用的同情与残忍的怜悯 | 第70-73页 |
二、膨胀的私欲与恶俗的旁观 | 第73-76页 |
三、恶意的凌辱与直接的掠夺 | 第76-80页 |
第三章 残疾叙事的道德探寻主题 | 第80-101页 |
第一节 残疾叙事的道德隐喻 | 第80-92页 |
一、善恶隐喻的伦理指归 | 第81-88页 |
二、善恶评判的文化想象 | 第88-92页 |
第二节 残疾叙事的义利取舍 | 第92-101页 |
一、重义轻利的道德化选择 | 第93-95页 |
二、重利轻义的功利化选择 | 第95-97页 |
三、义利合一的完美化选择 | 第97-101页 |
第四章 残疾叙事的情爱平等主题 | 第101-137页 |
第一节 残疾叙事与性爱 | 第102-114页 |
一、自然人性的流露 | 第103-108页 |
二、被侮辱的性侵 | 第108-111页 |
三、畸形的性欲释放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残疾叙事与情爱 | 第114-128页 |
一、情爱叙事的相守与相离 | 第115-119页 |
二、情爱叙事的理想与世俗 | 第119-124页 |
三、情爱叙事的完美与残缺 | 第124-128页 |
第三节 残疾叙事与婚姻家庭 | 第128-137页 |
一、残疾叙事与婚姻 | 第129-132页 |
二、残疾叙事与家庭 | 第132-137页 |
第五章 残疾叙事的苦难救赎主题 | 第137-159页 |
第一节 现实苦难的拯救 | 第138-145页 |
一、身体残缺与现实生存苦难的拯救 | 第138-142页 |
二、生存环境造成的苦难与拯救 | 第142-145页 |
第二节 精神苦难的救赎 | 第145-159页 |
一、宗教信仰的救赎 | 第146-149页 |
二、爱的救赎 | 第149-159页 |
结语 残疾叙事主题的诗学意义 | 第159-174页 |
一、文化诗学 | 第160-165页 |
二、隐喻诗学 | 第165-168页 |
三、比较诗学 | 第168-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5页 |
附录:中国当代小说残疾叙事主要作品与相关人物一览表 | 第185-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