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 政府责任的内涵研究 | 第14-15页 |
(二) 教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 第15-16页 |
(三) 创新创业教育与政府责任研究 | 第16-18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 创新与创新教育 | 第18页 |
(二) 创业与创业教育 | 第18-19页 |
(三) 创新创业教育 | 第19-20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政府责任框架构建基础 | 第23-35页 |
一、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23-26页 |
(一) 政府的公共性和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24页 |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页 |
(三) 三螺旋理论 | 第24-26页 |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演变及实施 | 第26-31页 |
(一)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历史演变 | 第26-29页 |
(二) 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情况 | 第29-31页 |
三、国外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责任承担 | 第31-35页 |
(一)美国:全程支持与法律保障 | 第31-32页 |
(二) 英国:项目扶持与资金支持 | 第32-33页 |
(三) 日本:机构引领和制度支撑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政府承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责任理想框架的界定 | 第35-45页 |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各主体责任分担理想模型 | 第35-40页 |
(一) 主要承担者——高校 | 第35-37页 |
(二) 引导者与服务者——政府 | 第37-38页 |
(三) 协助者——社会 | 第38-39页 |
(四) 参与者——学生 | 第39-40页 |
二、政府责任理想框架的构建 | 第40-45页 |
(一) 作为顶层设计者:宏观引领 | 第40-42页 |
(二) 作为协调整合者:资源配置 | 第42-43页 |
(三) 作为指导监控者:服务保障 | 第43页 |
(四) 作为宣传提倡者:环境营造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政府责任承担的实证分析 | 第45-68页 |
一、问卷设计与形成 | 第45-54页 |
(一) 问卷指标构建 | 第45-46页 |
(二) 问卷基本结构 | 第46-48页 |
(三) 问卷发放及回收 | 第48-50页 |
(四)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50-54页 |
二、数据分析 | 第54-65页 |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4-56页 |
(二) 推断性统计分析 | 第56-63页 |
(三)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63-65页 |
三、讨论与小结 | 第65-68页 |
(一) 政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责任承担总体情况 | 第65-66页 |
(二)不同人口统计量对政府责任承担评价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三) 政府责任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创新创业教育中政府责任承担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68-75页 |
一、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责任承担存在的问题 | 第68-71页 |
(一) 配套政策不到位,缺乏有效落实 | 第68页 |
(二) 监督机制尚未形成,评价反馈不及时 | 第68-69页 |
(三) 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渠道有待优化 | 第69-70页 |
(四) 分层分类教育欠缺,公共服务有待提高 | 第70页 |
(五) 师资建设支持不够,激励不足 | 第70-71页 |
二、政府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71-75页 |
(一) “有限政府”意识模糊 | 第71-72页 |
(二) 对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性研究不足 | 第72页 |
(三) 整合协作能力不强,沟通不畅 | 第72-74页 |
(四) 未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实际需求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完善政府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责任的对策 | 第75-82页 |
一、构建政策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 | 第75-76页 |
(一)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经验交流 | 第75页 |
(二) 出台兼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配套政策 | 第75-76页 |
(三) 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法规 | 第76页 |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 | 第76-78页 |
(一) 设立各级创新创业教育领导与管理机构 | 第77页 |
(二) 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来源渠道 | 第77-78页 |
(三) 建立长效的教师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 | 第78页 |
三、强化保障责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 | 第78-80页 |
(一)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监督评价机制 | 第78-79页 |
(二)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和管理 | 第79-80页 |
(三) 构建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 第80页 |
四、善用社会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化 | 第80-82页 |
(一) 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 第80-81页 |
(二) 健全风险投资和社会信用体系 | 第81页 |
(三)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 第81-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附录 | 第84-89页 |
附录A: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责任问卷调查(学生) | 第84-86页 |
附录B: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责任问卷调查(教师)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