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管理研究--基于N市四所高校的调查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21页
    一、选题缘由第8-10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10页
    三、研究现状综述第10-17页
    四、概念界定第17-19页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第一章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管理的价值分析和相关理论第21-32页
    第一节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管理的价值分析第21-27页
        一、重视师资管理:确立通识教育重要地位的标识第21-24页
        二、规范师资管理:确保通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保障第24-26页
        三、推行师资管理:成就通识教师发展、育化学生成长的路径第26-27页
    第二节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管理的相关理论第27-32页
        一、“以人为本”:通识教育师资管理的理念第27-29页
        二、“有效激励”:通识教育师资管理的途径第29-32页
第二章 N市四所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管理的调查和现状第32-52页
    第一节 N市四所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管理的访谈调查第32-37页
        一、访谈的设计与实施第32-34页
        二、访谈调查对象的信息统计第34-37页
    第二节 通识教育教师的任用第37-40页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第37-39页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审核第39-40页
    第三节 通识教育教师的培训第40-43页
        一、我国通识教育师资培训的尝试和实践第40-42页
        二、通识教育教师培训的开展情况第42-43页
    第四节 通识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第43-48页
        一、通识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第43-44页
        二、通识教育中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第44-48页
    第五节 通识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第48-52页
        一、通识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的作用第48-49页
        二、通识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第49-52页
第三章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第52-65页
    第一节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管理的主要问题第52-58页
        一、通识教育师资管理规划不足第52-54页
        二、通识教育师资培训效果有限第54-55页
        三、通识教育教师评价考核缺乏针对性第55-56页
        四、通识教育教师激励力度不足第56-58页
    第二节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管理问题的成因第58-65页
        一、“恶性循环”:通识教育实践的生态困境第58-60页
        二、“双重缺失”:通识教育师资管理的认知与权责第60-61页
        三、“职责不明”:通识教育教师身份的认同与参与第61-65页
第四章 提高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管理水平的对策第65-74页
    第一节 “良性循环”: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互推动第65-67页
        一、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提升通识教育地位第65-66页
        二、开展通识教育实践探索,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第66-67页
    第二节 “双重补足”:通识教育管理理念与机制同培育第67-72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师资管理理念,做好通识教育师资管理规划第67-68页
        二、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师资管理机构第68-69页
        三、完善通识教育师资管理机制第69-72页
    第三节 “明确职责”:通识教育教师身份与责任共明晰第72-74页
        一、以教书育人为根本,认同通识教育教师身份第72页
        二、努力提升自身通识素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第72-73页
        三、承担通识教育教师责任,主动参与通识教育师资管理工作第73-74页
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参考文献第77-86页
附录第86-99页
    附录1:通识教育教师访谈提纲第86-87页
    附录2:教务处人员访谈提纲第87-88页
    附录3:部分访谈实录整理第8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时期社会实践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N校为例
下一篇: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历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