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言第9-18页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第9-10页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1-16页
        (一)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16页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6-17页
        (一) 论文研究思路第16页
        (二) 论文研究方法第16-17页
    四、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7-18页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学理分析第18-29页
    一、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概念厘定第18-21页
        (一) 生态与教育生态的概念第18-19页
        (二) 共同体与教育共同体的概念第19-20页
        (三) 生态共同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概念第20-21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特征分析第21-23页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多元性第21-22页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整合性第22页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独立性第22-23页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开放性第23页
    三、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何以必要第23-25页
        (一) 社会发展的时空环境复杂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时代呼唤第23-24页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本质呼唤第24-25页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离散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现实呼唤第25页
    四、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何以可能第25-29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支撑第25-27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基础第27-28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构建的技术支持第28-29页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架构分析第29-38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要素构成与定位第29-33页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内部生态因子第29-31页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外部生态因子第31-33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要素特性第33-34页
        (一) 共生性第33页
        (二) 共处性第33页
        (三) 共振性第33-34页
        (四) 系统性第34页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要素关联第34-38页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内部关联第35-36页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外部关联第36-38页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问题分析第38-47页
    一、共同体内部生态因子之间相互疏离,难以发挥“共生效应”第38-41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其课堂教学目标偏离学生价值认同第38-39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其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诉求第39-40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方法分离学生接受认知第40-41页
    二、共同体生态主体因子之间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共振效应”第41-43页
        (一) 家庭、学校、社会存在价值认同偏差第41-42页
        (二)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意识较弱第42-43页
    三、共同体外部生态因子之间独立性缺失,无法形成“共处效应”第43-47页
        (一) 学校教育的功能被放大化第43-44页
        (二) 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式微第44-45页
        (三) 社会教育的功能影响乏力第45-47页
第四章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实践路径第47-57页
    一、构建课程、课堂、师生协同育人的内部联动机制第47-52页
        (一) 完善课程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对接第47-48页
        (二) 加强内容改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协调第48-50页
        (三) 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方法的创新第50页
        (四) 加强师生互动,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师生共同体第50-52页
    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外部联动机制第52-57页
        (一) 加强家校主体的配合,建立家校教育生态共同体第53页
        (二) 促进家社资源的整合,建立家社教育生态共同体第53-54页
        (三) 增进校社力量的融合,建立校社教育生态共同体第54-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资本现代性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