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技术论文

湖北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页
    1.3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相关概念解析第16-19页
        1.3.1 森林公园第17页
        1.3.2 植物群落第17-18页
        1.3.3 植物景观第18页
        1.3.4 大地景观第18-19页
    1.4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相关理论基础第19-21页
        1.4.1 景观生态学基础第19页
        1.4.2 景观美学基础第19-20页
        1.4.3 游憩学基础第20页
        1.4.4 环境心理学基础第20-21页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1-24页
        1.5.1 国外植物景观规划研究进展第21-22页
        1.5.2 国内植物景观规划研究进展第22-24页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4-25页
        1.6.1 研究内容第24页
        1.6.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6.3 技术路线第25页
    1.7 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与预期结果第25-26页
        1.7.1 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5页
        1.7.2 预期结果第25-26页
第二章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的原则第26-31页
    2.1 植物资源的保护原则第26-28页
        2.1.1 以保护森林植物多样性为基础第26-27页
        2.1.2 以保护原生植物景观为提升第27页
        2.1.3 注重保护古树名木,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第27-28页
    2.2 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第28-29页
        2.2.1 生态优先第28页
        2.2.2 因地制宜,挖掘植物特色第28页
        2.2.3 可持续发展第28-29页
    2.3 植物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第29-30页
        2.3.1 师法自然第29页
        2.3.2 突出地域特色第29页
        2.3.3 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第29-30页
    2.4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案例分析第31-42页
    3.1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第31-35页
        3.1.1 概况第31页
        3.1.2 景观总体布局第31-32页
        3.1.3 植物景观规划内容第32-34页
        3.1.4 经验借鉴与启示第34-35页
    3.2 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第35-38页
        3.2.1 概况第35页
        3.2.2 植物景观规划布局第35-36页
        3.2.3 植物景观规划内容第36-37页
        3.2.4 经验借鉴与启示第37-38页
    3.3 苏木山森林公园第38-41页
        3.3.1 概况第38页
        3.3.2 植物景观规划布局第38-39页
        3.3.3 植物景观规划内容第39-40页
        3.3.4 经验借鉴与启示第40-41页
    3.4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研究第42-67页
    4.1 现状调查与分析第42-54页
        4.1.1 基本概况第42-49页
        4.1.2 森林植物资源现状第49-53页
        4.1.3 植物景观资源现状评价第53-54页
    4.2 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第54-55页
        4.2.1 规划目标第54页
        4.2.2 规划原则第54-55页
    4.3 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结构第55-56页
        4.3.1 公园发展定位第55页
        4.3.2 植物景观规划总体布局第55-56页
    4.4 森林植物景观的保护规划第56-59页
        4.4.1 原始林第57-58页
        4.4.2 针阔混交林第58页
        4.4.3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第58页
        4.4.4 彩叶林第58-59页
        4.4.5 疏林缀花草地第59页
    4.5 植物景观的开发建设规划第59-67页
        4.5.1 道路景观带第60-62页
        4.5.2 堵河湿地景观区第62-63页
        4.5.3 特色植物专类园第63-65页
        4.5.4 功能植物示范园第65-67页
第五章 结论第67-69页
    5.1 结论第67页
    5.2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附录第72-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駢雅》名物訓釋研究
下一篇:酒类广告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