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2.1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 第22-24页 |
1.2.2 三维地质建模的发展 | 第24-28页 |
1.2.3 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30-31页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新桥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33-43页 |
2.1 矿山概况 | 第33页 |
2.2 矿区地形及地貌 | 第33-34页 |
2.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37页 |
2.4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7-42页 |
2.4.1 矿区地层 | 第37-40页 |
2.4.2 构造形迹 | 第40-41页 |
2.4.3 主要矿体及分布 | 第41-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边坡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43-61页 |
3.1 用户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 第43-44页 |
3.1.1 用户需求分析 | 第43页 |
3.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43-44页 |
3.1.3 必要性分析 | 第44页 |
3.2 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 | 第44-50页 |
3.2.1 目标及原则 | 第44-45页 |
3.2.2 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 | 第45-46页 |
3.2.3 数据源分类 | 第46-47页 |
3.2.4 系统物理实现 | 第47页 |
3.2.5 系统参考标准及编码 | 第47-50页 |
3.3 边坡数据库详细设计 | 第50-59页 |
3.3.1 边坡空间数据库建设流程 | 第50页 |
3.3.2 基础地理数据库设计 | 第50-54页 |
3.3.3 环境专题数据库设计 | 第54页 |
3.3.4 勘查专题数据库设计 | 第54-59页 |
3.3.5 监测专题数据库设计 | 第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边坡地层三维建模 | 第61-79页 |
4.1 三维数据结构模型 | 第61-65页 |
4.1.1 面数据模型 | 第61-63页 |
4.1.2 体元数据模型 | 第63-64页 |
4.1.3 混合模型 | 第64-65页 |
4.2 复杂地质建模关键技术 | 第65-71页 |
4.2.1 地层层序划分 | 第65-67页 |
4.2.2 复杂地层拓扑关系 | 第67-69页 |
4.2.3 地层构建 | 第69-71页 |
4.3 三维地层建模 | 第71-73页 |
4.3.1 研究区地层概况 | 第71页 |
4.3.2 研究区地表及钻孔三维可视化 | 第71-73页 |
4.3.3 Gocad和ArcGIS相结合的复杂地质空间建模 | 第73页 |
4.4 小结 | 第73-79页 |
第五章 边坡智能监测 | 第79-91页 |
5.1 边坡稳定性监测方法 | 第79-80页 |
5.2 工程背景 | 第80-81页 |
5.3 边坡智能监测系统构建 | 第81-89页 |
5.3.1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总体架构 | 第82-83页 |
5.3.2 监测网的布设 | 第83-88页 |
5.3.3 数据分析处理 | 第88-89页 |
5.4 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预测 | 第91-123页 |
6.1 变形监测数据计算、分析 | 第91-111页 |
6.1.1 形变因子定义 | 第91-92页 |
6.1.2 位移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92-100页 |
6.1.3 监测点位移时空特征分析 | 第100-111页 |
6.2 监测数据的智能分析 | 第111-120页 |
6.2.1 小波消噪 | 第111-113页 |
6.2.2 基于BP神经网络边坡形变预测 | 第113-120页 |
6.3 小结 | 第120-123页 |
第七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预警 | 第123-149页 |
7.1 基于GIS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23-128页 |
7.1.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23-125页 |
7.1.2 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及评价因子经验指标 | 第125-128页 |
7.2 基于GIS稳定性评价 | 第128-143页 |
7.2.1 利用GIS生成影响因素数据文件 | 第128-141页 |
7.2.2 影响文件的叠加与计算 | 第141-143页 |
7.3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预警 | 第143-146页 |
7.3.1 稳定性分析 | 第143-146页 |
7.3.2 预警建议 | 第146页 |
7.4 小结 | 第146-14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1页 |
8.1 结论 | 第149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49-150页 |
8.3 展望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61-163页 |
附录1 研究区部分钻孔数据库 | 第163-167页 |
附录2 变形监测形变因子专题数据库 | 第167-187页 |
附录3 部分现场照片 | 第187-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