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12-13页
一、证券欺诈群体诉讼的概述第13-23页
    (一) 证券欺诈基本问题概述第13-17页
        1. 证券欺诈的概念第13-14页
        2. 证券欺诈的成因第14-16页
        3. 证券欺诈与传统民事欺诈的不同第16-17页
    (二) 证券欺诈群体诉讼的概念第17-18页
    (三) 证券欺诈群体诉讼的特点第18-19页
        1. 当事人的广泛性第18页
        2. 标的物的特殊性第18页
        3. 诉求和责任承担方式的财产性第18-19页
        4. 审理的专业性第19页
        5. 影响的复杂性第19页
    (三) 我国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第19-21页
        1. 权利人通知制度第20页
        2. 代表人的选任方式第20页
        3. 群体成员的诉权保障第20-21页
    (四) 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的价值第21-23页
        1. 公益价值第21页
        2. 经济价值第21-22页
        3. 威慑价值第22-23页
二、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在证券欺诈群体诉讼领域中的适用第23-28页
    (一) 立法分析第23-24页
    (二) 司法实践第24-28页
        1. 典型案例列举第24-25页
        2. 典型案例分析第25-28页
三、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的问题及分析第28-40页
    (一) 我国诉讼代表人制度价值定位存在偏差第28-30页
        1. 我国诉讼代表人制度价值定位存在偏差的原因第28-29页
        2. 摆正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价值定位的必要性第29-30页
    (二) 我国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规定粗糙第30-37页
        1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首席原告制度介绍第31页
        2. 证券集团诉讼首席原告的选任标准第31-33页
        3. 证券集团首席原告的挑选任命第33-34页
        4. 首席原告的权利义务和激励性酬金第34-35页
        5. 对首席原告的制约监督第35-36页
        6. 中美两国制度的比较和对我国的反思第36-37页
    (三) 我国被代表人的诉权保障不足第37-40页
        1. 国外证券集团诉讼对成员的诉权保障第37-38页
        2. 对我国被代表人的诉权保障的反思第38-40页
四、对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完善建议第40-45页
    (一) 允许法院以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形式立案受理证券欺诈案件第40页
    (二) 明确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公益定位第40-41页
    (三) 完善我国证券欺诈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具体操作规定第41-43页
        1. 代表人的选任标准第41-42页
        2. 对代表人的激励第42页
        3. 对代表人的制约监督第42-43页
    (四) 完善我国被代表人的诉权保障第43-45页
        1. 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第43页
        2. 确立强制的公告通知程序第43-44页
        3. 减小权利人提起诉讼的难度第44页
        4. 赋予被代表人退出权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IS边坡地质环境监测与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CMM尺寸测量不确定度模型与评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