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立案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立案制度概述 | 第12-18页 |
(一) 立案制度概念辨析 | 第12-13页 |
1、“立案”的概念辨析 | 第12-13页 |
2、“立案”与“受理”的关系 | 第13页 |
(二) 立案制度模式考察 | 第13-18页 |
1、自由模式 | 第14页 |
2、审查模式 | 第14-15页 |
3、登记模式 | 第15-18页 |
二、我国民事立案制度的历史变迁分析 | 第18-28页 |
(一) 从“审查”到“登记” | 第18-20页 |
1、立案主体的变革 | 第18-19页 |
2、立案模式的变革 | 第19-20页 |
(二) 我国审查模式与登记模式比较研究 | 第20-28页 |
1、审查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20-22页 |
2、登记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22-24页 |
3、审查模式与登记模式对比分析 | 第24-28页 |
三、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现状研究 | 第28-38页 |
(一) 登记制实施以来的显著效果 | 第28-31页 |
1、案件受理数量激增 | 第28-29页 |
2、案件受理程序规范化 | 第29-30页 |
3、案件受理手段多元化 | 第30-31页 |
(二) 登记制实施以来的突出问题 | 第31-38页 |
1、案件审理难度增强 | 第31-32页 |
2、多元化纠纷解决途径受阻 | 第32-34页 |
3、司法资源紧张现象加剧 | 第34-35页 |
4、不当诉讼现象频发 | 第35-36页 |
5、形式化的登记制依旧无法完全解决立案难的问题 | 第36-38页 |
四、立案登记制度的完善意见 | 第38-47页 |
(一) 合理定位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 | 第38-41页 |
1、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比较研究 | 第38页 |
2、区分起诉条件与实体要件的法理意义 | 第38-39页 |
3、登记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39-41页 |
(二) 加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建立 | 第41-44页 |
1、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概念 | 第41-42页 |
2、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 | 第42-44页 |
(三) 遏制不当诉讼 | 第44-47页 |
1、规制善意不当诉讼 | 第44-45页 |
2、惩罚恶意不当诉讼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