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2.1 植物景观的概念 | 第13页 |
1.2.2 滨海地区的类型 | 第13页 |
1.2.3 滨海景观的特征 | 第13-14页 |
1.2.3.1 景观资源丰富 | 第13-14页 |
1.2.3.2 空间类型多样 | 第14页 |
1.2.3.3 生态系统脆弱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1.1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前沿 | 第14-15页 |
1.3.1.2 滨海地区植物景观研究与前沿 | 第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2.1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2.2 滨海地区植物景观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1.4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19页 |
1.4.1 历史沿革 | 第17页 |
1.4.2 自然概况 | 第17-19页 |
1.4.2.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1.4.2.2 气候概况 | 第17-18页 |
1.4.2.3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1.4.2.4 土壤条件 | 第18页 |
1.4.2.5 自然植被 | 第18-19页 |
1.4.3 经济条件 | 第19页 |
1.4.4 旅游资源 | 第19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6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19-21页 |
1.6.1 研究范围 | 第19-2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6.2.1 植物资源及典型群落 | 第21页 |
1.6.2.2 植物景观案例研究 | 第21页 |
1.6.2.3 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 第21页 |
1.6.2.4 植物景观营造探讨 | 第21页 |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7.1.1 文献研究 | 第21页 |
1.7.1.2 实地调研 | 第21-22页 |
1.7.1.3 整理分析 | 第22页 |
1.7.1.4 归纳总结 | 第22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7.3 论文框架 | 第23-24页 |
2 秦皇岛滨海地区植物资源及群落调查分析 | 第24-39页 |
2.1 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 第24-30页 |
2.1.1 植物种类概况 | 第24-27页 |
2.1.1.1 科的多样性分析 | 第24-25页 |
2.1.1.2 属的多样性分析 | 第25-27页 |
2.1.2 植物生长类型分析 | 第27-29页 |
2.1.2.1 野生观赏植物生长类型分析 | 第27页 |
2.1.2.2 园林观赏植物生长类型分析 | 第27-28页 |
2.1.2.3 盐生植物生长类型分析 | 第28-29页 |
2.1.2.4 沙生植物生长类型分析 | 第29页 |
2.1.3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2.2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30-37页 |
2.2.1 自然植物群落 | 第30-34页 |
2.2.1.1 滨海盐生植物群落 | 第30-32页 |
2.2.1.2 滨海沙生植物群落 | 第32-34页 |
2.2.1.3 滨海沼生植物群落 | 第34页 |
2.2.2 半人工植物群落 | 第34-35页 |
2.2.3 人工植物群落 | 第35-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秦皇岛滨海地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分析 | 第39-63页 |
3.1 北戴河奥林匹克公园概况 | 第39页 |
3.2 样地组成 | 第39-40页 |
3.3 植物景观空间调查与分析 | 第40-59页 |
3.3.1 样地一 | 第40-42页 |
3.3.2 样地二 | 第42-45页 |
3.3.3 样地三 | 第45-48页 |
3.3.4 样地四 | 第48-52页 |
3.3.5 样地五 | 第52-55页 |
3.3.6 样地六 | 第55-58页 |
3.3.7 样地七 | 第58-59页 |
3.4 植物景观空间数量特征分析 | 第59-62页 |
3.4.1 园林植物空间的封闭性 | 第59-60页 |
3.4.2 园林植物空间的围合感 | 第60页 |
3.4.3 园林植物空间的植物配比 | 第60-61页 |
3.4.4 园林植物空间的垂直结构 | 第61页 |
3.4.5 园林植物空间的形状指数 | 第61-62页 |
3.5 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特点 | 第62页 |
3.5.1 尊重现状,迎合主题 | 第62页 |
3.5.2 观赏为主,兼顾游憩 | 第62页 |
3.5.3 依托边界,合理布局 | 第62页 |
3.5.4 主次分明,兼顾季相 | 第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秦皇岛滨海地区植物景观季相特点分析 | 第63-84页 |
4.1 秦皇岛滨海地区观赏植物特点分析 | 第63-81页 |
4.1.1 春季观赏植物 | 第63-68页 |
4.1.1.1 观花植物 | 第63-68页 |
4.1.1.2 观叶植物 | 第68页 |
4.1.2 夏季观赏植物 | 第68-73页 |
4.1.2.1 观花植物 | 第68-72页 |
4.1.2.2 观果植物 | 第72-73页 |
4.1.3 秋季观赏植物 | 第73-77页 |
4.1.3.1 观叶植物 | 第73-76页 |
4.1.3.2 观果植物 | 第76-77页 |
4.1.4 冬季观赏植物 | 第77-81页 |
4.1.4.1 常绿树种 | 第77-78页 |
4.1.4.2 落叶树种 | 第78-81页 |
4.2 秦皇岛滨海地区观赏植物应用分析 | 第81-82页 |
4.3 秦皇岛滨海地区植物景观季相特点 | 第82-83页 |
4.3.1 夏季为主,突出景观持续效果 | 第82页 |
4.3.2 群体为美,营造强烈视觉冲击 | 第82页 |
4.3.3 主配分明,丰富植物季相层次 | 第82页 |
4.3.4 时序有秩,注重季相过渡衔接 | 第82-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秦皇岛滨海地区植物景观营造 | 第84-93页 |
5.1 秦皇岛滨海地区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 第84页 |
5.1.1 生态功能 | 第84页 |
5.1.2 美学功能 | 第84页 |
5.1.3 防护功能 | 第84页 |
5.2 秦皇岛滨海地区植物景观优劣势分析 | 第84-86页 |
5.2.1 秦皇岛滨海地区植物景观优势 | 第84-85页 |
5.2.1.1 植物景观资源类型多样 | 第84-85页 |
5.2.1.2 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丰富 | 第85页 |
5.2.1.3 植物景观注重生态效益 | 第85页 |
5.2.1.4 植物景观结合海洋文化 | 第85页 |
5.2.2 秦皇岛滨海地区植物景观劣势 | 第85-86页 |
5.2.2.1 盐生、沙生植物运用难起指导作用 | 第85页 |
5.2.2.2 乡土植物应用较少 | 第85-86页 |
5.2.2.3 植物配置模式简单 | 第86页 |
5.2.2.4 历史文化体现不足 | 第86页 |
5.3 秦皇岛滨海地区植物景观营造构想 | 第86-91页 |
5.3.1 影响因素 | 第86页 |
5.3.2 营造原则 | 第86-87页 |
5.3.2.1 生态性原则 | 第86页 |
5.3.2.2 丰富性原则 | 第86页 |
5.3.2.3 层次性原则 | 第86页 |
5.3.2.4 地域性原则 | 第86-87页 |
5.3.2.5 经济性原则 | 第87页 |
5.3.2.6 持续性原则 | 第87页 |
5.3.3 总体风貌 | 第87页 |
5.3.4 植物选择 | 第87-88页 |
5.3.4.1 增加耐盐植物运用 | 第87页 |
5.3.4.2 加强乡土植物应用 | 第87-88页 |
5.3.5 群落构建 | 第88-90页 |
5.3.5.1 丰富植物群落结构 | 第89页 |
5.3.5.2 模拟地带性植物景观 | 第89-90页 |
5.3.6 空间营造 | 第90页 |
5.3.6.1 加强植物组合空间运用 | 第90页 |
5.3.6.2 游人需求决定空间形态 | 第90页 |
5.3.6.3 植物空间与区域环境协调 | 第90页 |
5.3.6.4 养护管理与空间设计并重 | 第90页 |
5.3.7 季相设计 | 第90-91页 |
5.3.7.1 整体分区,连续有序 | 第90-91页 |
5.3.7.2 分段配置,形成特色 | 第91页 |
5.3.7.3 比例均衡,协调搭配 | 第91页 |
5.3.7.4 注重生态,兼顾观赏 | 第91页 |
5.4 展望 | 第91-92页 |
5.4.1 保护、恢复并展示滨海地区原有植物景观类型 | 第91页 |
5.4.2 景观生态化是滨海地区植物景观营造的核心 | 第91页 |
5.4.3 加强滨海地区植物的指示性和特征性元素 | 第91页 |
5.4.4 注重植物景观设计与亲水性设计的结合 | 第91-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93-94页 |
6.3 后续研究计划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图表目录 | 第99-102页 |
附录 秦皇岛滨海地区维管植物特性一览表 | 第102-150页 |
个人简介 | 第150-151页 |
导师简介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