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2 研究框架第15-16页
2 城市雕塑解析及国内外城市雕塑发展概况第16-29页
    2.1 城市雕塑的基本概念第16-19页
        2.1.1 城市雕塑的定义第16页
        2.1.2 城市雕塑的特征第16-17页
        2.1.3 城市雕塑的作用和价值第17-19页
        2.1.4 城市雕塑的分类第19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9-29页
        2.2.1 国外城市雕塑的发展概况第19-20页
        2.2.2 国外城市雕塑的建设案例第20-22页
        2.2.3 我国城市雕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第22-23页
        2.2.4 我国城市雕塑的建设案例第23-29页
3 城市雕塑的规划理论与方法第29-47页
    3.1 相关理论阐释第29-31页
        3.1.1 城市意象第29-30页
        3.1.2 场所精神第30-31页
    3.2 城市空间与城市雕塑第31-36页
        3.2.1 城市空间第31-32页
        3.2.2 承载城市雕塑的空间环境类型第32-36页
    3.3 城市雕塑规划的主题与题材第36-41页
        3.3.1 城市文脉第36-38页
        3.3.2 城市雕塑规划的主题第38-41页
        3.3.3 城市雕塑规划的题材第41页
    3.4 城市雕塑的布局方法第41-47页
        3.4.1 广场空间中的雕塑布局方法第41-43页
        3.4.2 街道空间中的雕塑布局方法第43页
        3.4.3 景园中的雕塑布局方法第43-45页
        3.4.4 城市雕塑的总体布局方法第45-47页
4 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规划现状调研及分析第47-54页
    4.1 兰州黄河风情线第47页
    4.2 兰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第47-49页
        4.2.1 兰州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第47-48页
        4.2.2 多元文化特征背景下的黄河文化形象的塑造第48-49页
    4.3 兰州黄河风情线城市雕塑规划现状分析第49-51页
    4.4 兰州黄河风情线城市雕塑规划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51页
    4.5 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的规划设计策略第51-54页
        4.5.1 城市、环境共生第51-52页
        4.5.2 尊重历史文化风貌第52页
        4.5.3 公众参与第52-53页
        4.5.4 鼓励创新第53-54页
5 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设计构想第54-68页
    5.1 项目规划背景第54页
    5.2 雕塑长廊规划目标、原则及范围第54-56页
        5.2.1 规划目标第54-55页
        5.2.2 规划原则第55页
        5.2.3 规划范围第55-56页
    5.3 规划的空间资源构成第56-58页
        5.3.1 城市空间的功能结构关系第56页
        5.3.2 黄河风情线特色空间要素分析第56-58页
        5.3.3 城市雕塑的空间资源控制第58页
    5.4 城市雕塑主导要素策划第58-61页
        5.4.1 主题与题材第58-59页
        5.4.2 雕塑作品的形式第59页
        5.4.3 雕塑作品的功能分类第59-60页
        5.4.4 雕塑作品的色彩第60页
        5.4.5 雕塑作品的材料第60-61页
    5.5 总体规划及布局构想第61-64页
        5.5.1 “1”个景观廊道第61页
        5.5.2 “4”个特色景观段第61-62页
        5.5.3 “5”个主题雕塑区第62-63页
        5.5.4 “8”个雕塑文化园第63-64页
    5.6 重要地段城市雕塑控制第64-68页
        5.6.1 区段主题雕塑第64-66页
        5.6.2 园区雕塑第66-67页
        5.6.3 节点雕塑第67-68页
结论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1 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沿岸现状图第73-74页
附录2 雕塑长廊规划范围图第74-75页
附录3 兰州市第四版规划图第75-76页
附录4 兰州黄河风情线滩涂、湿地分布图第76-77页
附录5 兰州黄河风情线绿化、公园分布图兰州黄河风情线文化景观分布图第77-78页
附录6 黄河沿岸重要雕塑现状分布图第78-79页
附录7 “4”个特色景观结构图第79-80页
附录8 “5”个主题雕塑区结构图第80-81页
附录9 “开拓创新”区雕塑选址环境现状分析图第81-82页
附录10 “天人合一”区雕塑选址环境现状分析图第82-83页
附录11 “融合”区雕塑选址环境现状分析图第83-84页
附录12 “金城记忆”区雕塑选址环境现状分析图第84-85页
附录13 “和谐自然”区雕塑选址环境现状分析图第85-86页
附录14 “开拓创新”片雕塑布点规划图第86-87页
附录15 “天人合一”片雕塑布点规划图第87-88页
附录16 “融合”片雕塑布点规划图第88-89页
附录17 “金城记忆”片雕塑布点规划图第89-90页
附录18 “和谐自然”片雕塑布点规划图第90-91页
附录19 雕塑布点及两岸景观构思分析图第91-9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北谘议局研究
下一篇:钱穆《国学概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