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2.1 儿童期创伤经历 | 第13-16页 |
2.1.1 创伤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儿童期创伤经历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3 儿童期创伤经历的测量 | 第14-15页 |
2.1.4 儿童期创伤经历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2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 | 第16-21页 |
2.2.1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种类 | 第17-18页 |
2.2.3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来源 | 第18-19页 |
2.2.4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测量 | 第19-20页 |
2.2.5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干预 | 第20页 |
2.2.6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3 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 | 第21-26页 |
2.3.1 抑郁易感人格的概念 | 第21-22页 |
2.3.2 抑郁的认知易感性 | 第22-23页 |
2.3.3 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来源 | 第23-24页 |
2.3.4 抑郁易感人格的测量 | 第24页 |
2.3.5 抑郁易感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 第26-29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3 测量工具 | 第27-28页 |
3.4 研究程序 | 第28页 |
3.5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第四部分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29-41页 |
4.1 样本的差异性检验 | 第29-32页 |
4.1.1 性别差异 | 第29-31页 |
4.1.2 主要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1-32页 |
4.2 相关研究 | 第32-35页 |
4.2.1 儿童期创伤经历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各维度间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4.2.2 儿童期创伤经历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各维度间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4.2.3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各维度间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4.3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5-41页 |
4.3.1 总分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4.3.2 中介效应分析 | 第36-41页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41-47页 |
5.1 样本的差异性检验 | 第41-42页 |
5.1.1 儿童期创伤经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抑郁易感人格的性别差异 | 第41-42页 |
5.1.2 儿童期创伤经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抑郁易感人格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 第42页 |
5.2 相关关系研究 | 第42-44页 |
5.2.1 儿童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易感人格相互关系 | 第42-43页 |
5.2.2 儿童期创伤经历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相互关系 | 第43页 |
5.2.3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抑郁易感人格相互关系 | 第43-44页 |
5.3 中介效应检验 | 第44页 |
5.4 基于研究结果对图式治疗的建议 | 第44-47页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七部分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A | 第53-54页 |
附录B | 第54-55页 |
附录C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