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PHCs概述 | 第13-14页 |
1.2 PHCs的环境分布 | 第14-18页 |
1.2.1 沉积物 | 第16-17页 |
1.2.2 土壤 | 第17页 |
1.2.3 生物样品 | 第17-18页 |
1.3 PHCs的来源解析 | 第18-20页 |
1.3.1 人为源 | 第18-19页 |
1.3.2 自然源 | 第19-20页 |
1.4 PHCs的生态毒理效应 | 第20-22页 |
1.5 CPO概述 | 第22-23页 |
1.6 PHCs的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1.7 课题的提出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储备液的配制 | 第26页 |
2.3 实验条件 | 第26-28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2.5 仪器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5.1 GC-MS条件和参数 | 第29页 |
2.5.2 GC×GC-TOF MS条件和参数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61页 |
3.1 PHCs的GC-MS和GC×GC-TOF MS分析 | 第30-35页 |
3.1.1 PHCs的名称、编号和保留时间 | 第30-31页 |
3.1.2 PHCs的分离效果比较 | 第31-35页 |
3.2 CPO催化咔唑卤化反应的产物鉴定 | 第35-49页 |
3.3 PHCs定量方法 | 第49-52页 |
3.4 CPO浓度、Br-/Cl-浓度比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52-6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4.1 结论 | 第61页 |
4.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
1 作者简历 | 第66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