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4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1.1.2 重金属污染地下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5页 |
1.2 重金属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技术 | 第15-18页 |
1.2.1 异位处理技术 | 第15-16页 |
1.2.2 原位处理技术 | 第16-18页 |
1.3 PRB分类及反应材料 | 第18-21页 |
1.3.1 PRB分类 | 第18-19页 |
1.3.2 PRB反应填料类型 | 第19-21页 |
1.4 PRB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1.4.1 PRB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2 PRB存在问题 | 第22页 |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1 实验试剂与规格 | 第25页 |
2.2 仪器设备与型号 | 第25-26页 |
3 PRB修复模拟Pb/Cd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第26-34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3.1.1 填料选择依据 | 第26页 |
3.1.2 实验材料制备 | 第26-27页 |
3.1.3 PRB实验运行装置 | 第27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3.1.5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3.2.1 填料安全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29页 |
3.2.2 进水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3 反应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3.2.4 反应流速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5 溶液pH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6 添加腐殖化秸秆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4 PRB影响因素优化实验设计 | 第34-40页 |
4.1 响应曲面法简介 | 第34页 |
4.1.1 响应曲面法介绍 | 第34页 |
4.1.2 响应曲面法和正交实验法的比较 | 第34页 |
4.2 实验装置与设计 | 第34-35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PRB修复模拟Pb/Cd污染地下水的回归分析研究 | 第40-59页 |
5.1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40页 |
5.1.1 实验装置 | 第40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5.2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5.2.1 Pb实验结果讨论 | 第40-41页 |
5.2.2 Cd实验结果讨论 | 第41-43页 |
5.3 Pb实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 第43-51页 |
5.3.1 Pb去除率与进水浓度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5.3.2 Pb去除率与流速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5.3.3 流速和进水浓度对于Pb去除率相关性分析 | 第46-51页 |
5.4 Cd实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 第51-58页 |
5.4.1 Cd去除率与进水浓度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5.4.2 Cd去除率与流速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5.4.3 流速与进水浓度对于Cd去除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PRB修复机理初步研究 | 第59-66页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59页 |
6.1.3 分析方法 | 第59页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6.2.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6.2.2 光谱分析 | 第60-65页 |
6.3 小结 | 第65-6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