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空间优化对策研究--以贺一村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 | 第10-16页 |
1.3.1 国外传统村落研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 | 第12-16页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框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 | 第20-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传统村落 | 第20页 |
2.1.2 空间 | 第20-21页 |
2.1.3 传统村落保护 | 第21页 |
2.1.4 传统村落空间优化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整体保护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3-24页 |
2.2.3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及问题 | 第26-37页 |
3.1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概况 | 第26-29页 |
3.1.1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3.1.2 气候条件 | 第27-29页 |
3.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3.3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 | 第30-35页 |
3.3.1 村落空间特征 | 第30-31页 |
3.3.2 院落空间特征 | 第31-32页 |
3.3.3 村落空间特色 | 第32-35页 |
3.4 空间发展问题诊断 | 第35-36页 |
3.4.1 空间功能布局与村落发展发生冲突 | 第35页 |
3.4.2 城镇化进程影响传统村落空间 | 第35-36页 |
3.4.3 公众认识不足破坏文化延续 | 第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空间优化途径 | 第37-48页 |
4.1 空间优化的原则 | 第38-39页 |
4.1.1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 第38页 |
4.1.2 保护为主,更新为辅 | 第38-39页 |
4.1.3 尊重传统,活态传承 | 第39页 |
4.2 空间优化模式 | 第39-47页 |
4.2.1 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空间提升模式 | 第40-44页 |
4.2.2 文化带动游线空间增长模式 | 第44-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贺一村传统村落空间优化对策研究 | 第48-71页 |
5.1 贺一村概况 | 第48-49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48页 |
5.1.2 自然条件 | 第48页 |
5.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8页 |
5.1.4 历史沿革 | 第48-49页 |
5.2 空间构成与发展现状 | 第49-58页 |
5.2.1 自然环境与选址格局 | 第49-50页 |
5.2.2 村落结构与形态 | 第50-52页 |
5.2.3 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要素 | 第52-57页 |
5.2.4 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 第57-58页 |
5.3 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8-59页 |
5.3.1 无序发展,影响村落空间环境 | 第58页 |
5.3.2 保护力度不足,破坏历史文化遗产 | 第58-59页 |
5.3.3 缺乏认识,忽视文化传承 | 第59页 |
5.4 村落空间保护 | 第59-63页 |
5.4.1 整体山水格局保护 | 第60页 |
5.4.2 分层级空间保护 | 第60-61页 |
5.4.3 空间视廊保护 | 第61-62页 |
5.4.4 村落文化遗产保护 | 第62-63页 |
5.5 空间优化的对策 | 第63-70页 |
5.5.1 空间功能结构调整 | 第63-64页 |
5.5.2 村落景观风貌控制 | 第64-65页 |
5.5.3 道路街巷空间组织 | 第65-67页 |
5.5.4 建筑院落空间更新 | 第67-68页 |
5.5.5 文化产业空间提升 | 第68-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