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 | 第10-12页 |
一、相关问题的提出 | 第12-18页 |
(一) 过度维权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 消费者权利的产生 | 第12页 |
2. 维权的途径 | 第12页 |
3. 过度维权产生的原因 | 第12-13页 |
4. 过度维权行为的性质 | 第13-14页 |
5. 过度维权行为的类型 | 第14页 |
6. 本文过度维权涉刑法领域问题 | 第14-15页 |
(二) 敲诈勒索构成要件分析 | 第15-18页 |
1. 客观违法要件 | 第15-17页 |
2. 主观责任要件 | 第17-18页 |
二、过度维权涉敲诈勒索罪理论和立法变迁 | 第18-22页 |
(一) 各国的立法发展 | 第18-20页 |
1. 英美法系 | 第18页 |
2. 大陆法系 | 第18-20页 |
(二) 我国不同学说的理论分歧 | 第20页 |
1. 有罪说 | 第20页 |
2. 否定说 | 第20页 |
(三) 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变迁 | 第20-22页 |
三、司法认定现状 | 第22-28页 |
(一) 案情介绍 | 第22-23页 |
1. 黄静案 | 第22页 |
2. 郭利案 | 第22-23页 |
3. 刘江案 | 第23页 |
4. 李海峰案 | 第23页 |
(二) 争议焦点 | 第23-27页 |
1. 职业打假人是否可以定义为消费者? | 第23-24页 |
2. 是否属于敲诈勒索罪中的要挟行为? | 第24-25页 |
3. 索赔过程中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 第25-26页 |
4. 是否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 第26-27页 |
(三) 同案异判的问题 | 第27-28页 |
四、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的界分 | 第28-37页 |
(一) 主观认识"过度"涉敲诈勒索罪的界定 | 第28-31页 |
1. 主观上欲维护权利的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 | 第28页 |
2. 主观上非法占有式维权与构成敲诈勒索罪 | 第28-30页 |
3. 知假买假式维权与敲诈勒索罪 | 第30-31页 |
(二) 维权手段和方法"过度"涉敲诈勒索罪的界定 | 第31-33页 |
1. 以"曝光"为维权方式的行为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分 | 第31-33页 |
2. 以提起诉讼相胁式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分 | 第33页 |
(三) 权利主张"过度"涉敲诈勒索罪的界定 | 第33-37页 |
1. 高额索赔是敲诈勒索罪还是不当行使损害赔偿权 | 第33-35页 |
2. 多次索要赔偿是敲诈勒索罪还是不当行使损害赔偿权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