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20-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21-27页 |
1.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2.2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1.2.3 PSO算法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1.2.4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6-2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9-32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第32-3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2-34页 |
2.1.1 区位条件 | 第32-33页 |
2.1.2 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现状 | 第33页 |
2.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3页 |
2.1.4 生态环境状况 | 第33-34页 |
2.2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34-39页 |
2.2.1 数据收集 | 第34-36页 |
2.2.2 数据预处理 | 第36-39页 |
第3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与分析 | 第39-58页 |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第39-49页 |
3.1.1 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划分的匹配 | 第39-41页 |
3.1.2 ESV价值系数的估算 | 第41-47页 |
3.1.3 生态系统服务敏感性分析 | 第47-49页 |
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间的耦合分析 | 第49-58页 |
3.2.1 用地变化与区域ESV值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9-50页 |
3.2.2 土地利用和区域ESV值的地理重心转移分析 | 第50-58页 |
第4章 土地利用多目标模型的构建 | 第58-92页 |
4.1 MOP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 第58页 |
4.2 多目标函数的构建 | 第58-62页 |
4.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子函数 | 第58-59页 |
4.2.2 用地适宜度子函数 | 第59页 |
4.2.3 空间聚集度子函数 | 第59-60页 |
4.2.4 土地转用成本子函数 | 第60-61页 |
4.2.5 目标函数 | 第61-62页 |
4.3 用地数量约束的设置 | 第62-72页 |
4.3.1 相关规划政策下的用地数量约束 | 第62-67页 |
4.3.2 模拟预测结果下的用地数量约束 | 第67-69页 |
4.3.3 用地数量约束的综合设定 | 第69-72页 |
4.4 用地适宜性的评价 | 第72-92页 |
4.4.1 评价单元 | 第72-73页 |
4.4.2 评价方法 | 第73-75页 |
4.4.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75-80页 |
4.4.4 归一化指标空间差异及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80-92页 |
第5章 基于PSO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第92-110页 |
5.1 PSO算法 | 第92-94页 |
5.1.1 基本PSO算法 | 第92-93页 |
5.1.2 标准PSO算法 | 第93-94页 |
5.1.3 局部版本的PSO算法 | 第94页 |
5.2 PSO算法与用地配置的耦合 | 第94-100页 |
5.2.1 编码方式 | 第94-95页 |
5.2.2 设置用地固定单元 | 第95页 |
5.2.3 确定基本参数 | 第95-98页 |
5.2.4 初始化粒子群 | 第98-100页 |
5.3 用地配置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00-110页 |
5.3.1 目标函数实现情况对比分析 | 第101-103页 |
5.3.2 数量结构对比分析 | 第103-104页 |
5.3.3 景观格局对比分析 | 第104-107页 |
5.3.4 生态公平对比分析 | 第107-11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创新点 | 第11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