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概述 | 第16-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1-28页 |
2.1 中小企业的概述 | 第21-22页 |
2.1.1 中小企业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中小企业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中小企业信贷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2.1 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 第22页 |
2.2.2 均衡信贷配给理论 | 第22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关系型授信理论 | 第23页 |
2.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 第23-24页 |
2.3.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 | 第23页 |
2.3.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特征 | 第23-24页 |
2.4 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 | 第24-25页 |
2.5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第25-26页 |
2.5.1 资产管理理论 | 第25页 |
2.5.2 负债管理理论 | 第25页 |
2.5.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2.5.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26页 |
2.6 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 第26-28页 |
2.6.1 信贷风险管理定义 | 第26页 |
2.6.2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兴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产品概览 | 第28-40页 |
3.1 兴业银行小企业专属产品的现状 | 第28-29页 |
3.1.1 兴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特点 | 第28页 |
3.1.2 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类型 | 第28-29页 |
3.2 兴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介绍 | 第29-40页 |
3.2.1 重点产品解读——“三剑客”系列产品 | 第29-37页 |
3.2.2 重点产品解读——“诚易贷” | 第37-38页 |
3.2.3 重点产品解读——“创业贷”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兴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典型案例 | 第40-48页 |
4.1 近期兴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诉讼案件的基本特征 | 第40-43页 |
4.2 兴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案例 | 第43-48页 |
4.2.1 银行变更协议导致的风险 | 第43页 |
4.2.2 未全面履行协议导致的风险 | 第43-44页 |
4.2.3 控货环节操作不规范导致的风险 | 第44页 |
4.2.4 委托主体不合规导致的风险 | 第44-45页 |
4.2.5 抵押物核保不严导致的风险 | 第45页 |
4.2.6 贷后监督不严导致的风险 | 第45-46页 |
4.2.7 公司对外提供担保导致的风险 | 第46-47页 |
4.2.8 公司对实际控制人担保导致的风险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兴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48-54页 |
5.1 信贷防控组织架构存在缺陷 | 第48页 |
5.2 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 | 第48-49页 |
5.3 客户准入环节把控不严 | 第49-50页 |
5.4 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 第50-51页 |
5.5 风险管理文化缺失 | 第51页 |
5.6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51-52页 |
5.7 忽略担保物权实现性 | 第52页 |
5.8 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兴业银行完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54-68页 |
6.1 控制环境方面的改进 | 第54-58页 |
6.1.1 培育良好信贷文化 | 第54-55页 |
6.1.2 建立人才培训机制 | 第55-56页 |
6.1.3 牢固责任追究理念 | 第56-57页 |
6.1.4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 第57-58页 |
6.1.5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 第58页 |
6.2 风险评估方面的改进 | 第58-60页 |
6.2.1 构建风险预警体系 | 第58-59页 |
6.2.2 结合定性定量分析 | 第59-60页 |
6.3 控制活动方面的改进 | 第60-64页 |
6.3.1 完善信用等级评定 | 第60-61页 |
6.3.2 健全审贷分离制度 | 第61-62页 |
6.3.3 强化贷前风险审查 | 第62-63页 |
6.3.4 加大贷后管理力度 | 第63-64页 |
6.3.5 加强信贷档案管理 | 第64页 |
6.4 信息和沟通方面的改进 | 第64-66页 |
6.4.1 加速信息系统建设 | 第64-65页 |
6.4.2 推进流程优化机制 | 第65-66页 |
6.5 监控方面的改进 | 第66-68页 |
6.5.1 提高内部审计地位 | 第66-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7.1 结论 | 第68页 |
7.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