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民生活满意度评价及影响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引言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进展第14-21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2 国外研究进展第19-21页
        1.2.3 研究述评第21页
    1.3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1 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分析第21页
        1.3.2 农民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生活满意度评价第21页
        1.3.3 农村居民点整治满意度影响机制研究第21-22页
        1.3.4 完善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政策建议第22页
    1.4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1 文献资料法第22页
        1.4.2 实地调查法第22页
        1.4.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第22页
        1.4.4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第22-23页
    1.5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第24-29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4-27页
        2.1.1 肥城市概况第24-25页
        2.1.2 湖屯镇概况第25-27页
    2.2 数据来源第27-28页
    2.3 数据统计第28-29页
3 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生活影响分析与指标体系构建第29-37页
    3.1 农村居民点整治分析第29-31页
        3.1.1 农村居民点整治内涵第29-30页
        3.1.2 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第30-31页
    3.2 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生活影响分析第31-32页
        3.2.1 居住条件第31-32页
        3.2.2 生活环境第32页
        3.2.3 基本设施第32页
    3.3 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第32-33页
    3.4 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方法选择第33-37页
        3.4.1 农民满意度权重确定第33-34页
        3.4.2 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基本设施权重确定第34-35页
        3.4.3 评价方法选择第35-37页
4 农民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满意度评价与比较第37-53页
    4.1 原地整治模式满意度评价第37-41页
        4.1.1 陶阳村满意度评价指标因子隶属度矩阵的确定第37-38页
        4.1.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第38-39页
        4.1.3 评价结果第39-40页
        4.1.4 结果分析第40-41页
    4.2 异地搬迁模式满意度评价第41-45页
        4.2.1 涧北村满意度评价指标因子隶属度矩阵的确定第41-42页
        4.2.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第42-43页
        4.2.3 评价结果第43-44页
        4.2.4 结果分析第44-45页
    4.3 中心村合并模式满意度评价第45-49页
        4.3.1 前兴隆张店村满意度评价指标因子隶属度矩阵的确定第45-46页
        4.3.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第46-47页
        4.3.3 评价结果第47-48页
        4.3.4 结果分析第48-49页
    4.4 农民对不同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满意度的比较第49-53页
        4.4.1 一级因素评价结果比较第49-51页
        4.4.2 二级综合评价结果比较第51-53页
5 农村居民点整治满意度影响机制第53-62页
    5.1 模型构建第53页
    5.2 因变量的获取第53-55页
        5.2.1 指标量化第54页
        5.2.2 农民满意度分值计算第54-55页
    5.3 变量选择及假设第55-56页
    5.4 模型运行第56-59页
        5.4.1 单因素分析第56-57页
        5.4.2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第57-59页
    5.5 结果分析第59-62页
        5.5.1 整治前村庄情况第59-60页
        5.5.2 整治情况第60页
        5.5.3 个人情况第60-61页
        5.5.4 家庭情况第61-62页
6 农村居民点整治建议第62-64页
    6.1 土地流转,拓展就业渠道第62页
    6.2 合理选址,控制社区规模第62-63页
    6.3 降低成本,增加社会福利第63页
    6.4 以人为本,满足农民需求第63-64页
    6.5 完善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第6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4-67页
    7.1 结论第64-65页
        7.1.1 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生活产生的影响第64页
        7.1.2 农村居民点整治满意度评价第64-65页
        7.1.3 农村居民点整治满意度影响机制研究第65页
    7.2 主要创新之处第65-66页
        7.2.1 研究内容全面第65-66页
        7.2.2 视角有特色第66页
    7.3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第74-7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登区土壤有机质及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子分析
下一篇:基于TOPSIS-RBF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