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土壤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2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2.3 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4.1 地统计学方法 | 第18-2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2.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1-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2-23页 |
2.1.3 气候气象 | 第23页 |
2.1.4 河流水文 | 第23页 |
2.1.5 土壤 | 第23-24页 |
3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4-26页 |
3.1 数据获取 | 第24-26页 |
3.1.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24页 |
3.1.2 土壤采样方法 | 第24-25页 |
3.1.3 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3.2.1 土壤特性的异常值处理方法 | 第26页 |
4.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6-40页 |
4.1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4.1.1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统计特征 | 第27-28页 |
4.1.2 Kolmogorov-Smirnov检验数据的正态分布 | 第28-29页 |
4.2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 第29-31页 |
4.2.1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半方差函数模型的选择 | 第29-30页 |
4.2.2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 第30-31页 |
4.3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 | 第31-36页 |
4.3.1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 | 第33-34页 |
4.3.2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 | 第34-36页 |
4.3.2.1 土壤有效态铁的空间分布 | 第34-35页 |
4.3.2.2 土壤有效态锰的空间分布 | 第35页 |
4.3.2.3 土壤有效态铜的空间分布 | 第35-36页 |
4.3.2.4 土壤有效态锌的空间分布 | 第36页 |
4.3.2.5 土壤有效态硼的空间分布 | 第36页 |
4.4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分区管理研究 | 第36-39页 |
4.4.1 土壤有机质的分区管理研究 | 第38页 |
4.4.2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分区管理研究 | 第38-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 第40-51页 |
5.1 土壤酸碱度 | 第41-43页 |
5.1.1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42页 |
5.1.2 土壤酸碱度对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 坡度 | 第43-45页 |
5.2.1 坡度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44页 |
5.2.2 坡度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 土壤类型 | 第45-47页 |
5.3.1 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2 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47页 |
5.4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7-48页 |
5.4.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48页 |
5.4.2 不同土地用类型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48页 |
5.5 土壤质地 | 第48-50页 |
5.5.1 不同土壤质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49页 |
5.5.2 不同土壤质地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结论与创新 | 第51-54页 |
6.1 结论 | 第51-53页 |
6.2 创新 | 第53页 |
6.3 不足和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