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杭州市某区PM2.5理化特征及其细胞毒性研究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6页
    1.1 引言第20-21页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1-23页
        1.2.1 研究背景第21-23页
        1.2.2 研究意义第23页
    1.3 文献综述第23-33页
        1.3.1 PM_(2.5)中水溶性离子研究现状第24-26页
        1.3.2 PM_(2.5)中碳组分研究现状第26-29页
        1.3.3 PM_(2.5)中金属元素研究现状第29-31页
        1.3.4 PM_(2.5)细胞毒性研究现状第31-33页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33-35页
    1.5 技术路线第35-3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6-44页
    2.1 PM_(2.5)样品采集和保存第36-37页
        2.1.1 PM_(2.5)样品采集第36页
        2.1.2 采样膜处理第36页
        2.1.3 PM_(2.5)质量浓度计算第36-37页
    2.2 PM_(2.5)化学特征分析第37-41页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7-38页
        2.2.2 形态特征分析第38页
        2.2.3 水溶性离子测定第38-40页
        2.2.4 元素碳有机碳测定第40页
        2.2.5 金属元素测定第40-41页
    2.3 PM_(2.5)细胞毒性测试第41-43页
        2.3.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41-42页
        2.3.2 细胞毒性试验第42-43页
    2.4 气态污染物数据收集第43页
    2.5 质量控制第43页
    2.6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第43-44页
第三章 杭州市某区PM_(2.5)理化特征和来源解析第44-59页
    3.1 PM_(2.5)与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特征第44-47页
        3.1.1 PM_(2.5)浓度特征分析第44-45页
        3.1.2 SO_2、NO_2、O_3浓度特征分析第45-46页
        3.1.3 PM_(2.5)与SO_2、NO_2、O_3的相关性第46-47页
    3.2 PM_(2.5)样品化学组分特征分析第47-50页
        3.2.1 水溶性离子含量分析第48页
        3.2.2 OC、EC含量分析第48-49页
        3.2.3 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第49页
        3.2.4 SOC的含量分析第49-50页
    3.3 PM_(2.5)形貌特征第50-53页
        3.3.1 PM_(2.5)扫描电镜分析第50-51页
        3.3.2 典型PM_(2.5)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第51-53页
    3.4 PM_(2.5)来源解析第53-55页
    3.5 气态前体物对PM_(2.5)中二次组分的影响第55-57页
        3.5.1 SO_4~(2-)、NO_3-与NH_4~+的相关性分析第55-56页
        3.5.2 气态前体物与二次组分的相关性第56-57页
    3.6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杭州市某区不同季节PM_(2.5)污染特征第59-72页
    4.1 不同季节样品扫描电镜分析第59-60页
    4.2 不同季节PM_(2.5)的化学组分差异第60-62页
    4.3 不同季节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第62-67页
        4.3.1 Cl~-、K~+、Na~+、Ca~(2+)、Mg~(2+)、NH_4~+的季节特征第62-63页
        4.3.2 SO_4~(2-)和NO_3~-的季节特征第63-66页
        4.3.3 不同季节其他水溶性离子间的相关性第66-67页
    4.4 不同季节OC、EC污染特征第67-69页
        4.4.1 OC、EC的季节特征第67-69页
        4.4.2 八种碳组分的季节特征第69页
    4.5 不同季节金属元素污染特征第69-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杭州市某区不同程度PM_(2.5)污染特征及毒性第72-89页
    5.1 不同污染程度样品扫描电镜分析第72-73页
    5.2 不同污染程度PM_(2.5)化学组分差异第73-76页
    5.3 不同污染程度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第76-80页
        5.3.1 Cl~-、K~+、Na~+、Ca~(2+)、Mg~(2+)、NH_4~+的变化特征第76页
        5.3.2 SO_4~(2-)和NO_3~-的变化特征第76-78页
        5.3.3 水溶性离子的相关性第78-80页
    5.4 不同污染程度OC、EC污染特征第80-82页
        5.4.1 OC、EC的变化特征第80-82页
        5.4.2 八种碳组分的变化特征第82页
    5.5 不同污染程度金属污染特征第82-83页
    5.6 PM_(2.5)毒性特征第83-88页
        5.6.1 PM_(2.5)浸提液毒性第83-86页
        5.6.2 PM_(2.5)毒性影响因素第86-88页
    5.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6.1 研究结论第89-90页
    6.2 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9页
作者简介第99-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胶结物质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及土壤性状对酸化的响应研究
下一篇:生物碳吸附西维因和土霉素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