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1. 小麦赤霉病研究概况 | 第16-30页 |
1.1 赤霉病对粮食产量的危害 | 第16-17页 |
1.2 赤霉病对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的威胁 | 第17-20页 |
1.3 赤霉病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20-21页 |
1.4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 | 第21-24页 |
1.5 赤霉病菌和寄主互作机制 | 第24-26页 |
1.6 小麦赤霉病防控关键措施 | 第26-30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6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1.1 菌株和载体 | 第32-33页 |
1.2 致病性实验供试植物 | 第3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3-63页 |
2.1 禾谷镰刀菌的培养与保存 | 第33页 |
2.2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小量制备 | 第33页 |
2.3 PCR技术 | 第33-34页 |
2.4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4-35页 |
2.5 PCR产物纯化回收 | 第35页 |
2.6 基因克隆技术 | 第35-37页 |
2.7 禾谷镰刀菌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7-38页 |
2.8 禾谷镰刀菌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38-41页 |
2.9 PEG介导的禾谷镰刀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 | 第41-43页 |
2.10 禾谷镰刀菌紫外诱变 | 第43页 |
2.11 禾谷镰刀菌基因沉默的方法 | 第43页 |
2.12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大量提取(CTAB法) | 第43-44页 |
2.13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 Southern blot分析 | 第44-49页 |
2.14 禾谷镰刀菌总RNA的提取以及cDNA合成 | 第49-50页 |
2.15 基因组表达谱solexa测序 | 第50-51页 |
2.16 禾谷镰刀菌表型测定 | 第51-55页 |
2.17 酵母双杂交分析 | 第55-56页 |
2.18 Western blot印迹分析 | 第56-59页 |
2.19 蛋白免疫共沉淀 | 第59-60页 |
2.20 双标签的蛋白亲和捕获实验 | 第60页 |
2.21 Flag-Tag蛋白纯化 | 第60-61页 |
2.22 ATP酶活检测 | 第61-62页 |
2.23 稻瘟病菌附着胞诱导形成 | 第62-6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63-91页 |
1. 氰烯菌酯的作用靶标鉴定和抗性机制研究 | 第63-85页 |
1.1 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具有强烈的抑菌活性 | 第63-64页 |
1.2 氰烯菌酯对多数镰刀菌效果特异 | 第64-66页 |
1.3 转录组分析氰烯菌酯潜在的作用靶标 | 第66-73页 |
1.4 Ⅰ型肌球蛋白FgMyo1的点突变导致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 | 第73-75页 |
1.5 禾谷镰刀菌获得稻瘟菌的Ⅰ型肌球蛋白MgMyo1后对氰烯菌酯变抗 | 第75-78页 |
1.6 Ⅰ型肌球蛋白FgMyo1是禾谷镰刀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 | 第78-82页 |
1.7 氰烯菌酯抑制Ⅰ型肌球蛋白FgMyo1的ATPase酶活性 | 第82-83页 |
1.8 小结与讨论 | 第83-85页 |
2. 氰烯菌酯抑制禾谷镰刀菌产毒机制研究 | 第85-91页 |
2.1 氰烯菌酯有效抑制禾谷镰刀菌合成DON毒素 | 第85-86页 |
2.2 诱导产毒条件下禾谷镰刀菌的菌丝形态与TRI蛋白定位 | 第86-87页 |
2.3 囊泡形成蛋白FgAbp1参与氰烯菌酯的作用途径 | 第87-88页 |
2.4 FgAbp1参与禾谷镰刀菌毒素体的形成 | 第88-90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90-91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后续工作展望 | 第91-93页 |
1. 全文结论 | 第91-92页 |
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附录 | 第99-129页 |
附录A:引物序列 | 第99-120页 |
附录B:培养基配方、常用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120-129页 |
附录C: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