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1 种子活力与劣变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1 种子活力的遗传研究 | 第17-19页 |
1.2 种子劣变的生理生化机理 | 第19-22页 |
1.3 种子劣变的分子机理 | 第22-24页 |
1.4 引发提高种子活力的生理机制研究 | 第24-25页 |
1.5 种子活力与劣变研究展望 | 第25-26页 |
2 植物同源异型盒基因研究进展 | 第26-34页 |
2.1 同源异型盒基因的发现 | 第27页 |
2.2 同源异型基因与同源异型盒基因 | 第27页 |
2.3 同源异型盒基因的结构与分类 | 第27-30页 |
2.4 同源异型盒基因的功能 | 第30-34页 |
2.5 植物同源异型盒基因研究展望 | 第34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抗性鉴定及其生理学机制 | 第37-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8-39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2.1 生理成熟期高温高湿胁迫对春大豆茎叶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 生理成熟期高温高湿胁迫对春大豆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0-45页 |
2.3 生理成熟期高温高湿胁迫对春大豆种子脂肪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 生理成熟期高温高湿胁迫对种皮和种脐结构的影响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3.1 春大豆品种间高温高湿耐性(田间劣变抗性)的差异 | 第48页 |
3.2 高温高湿胁迫时间长短对春大豆种子活力与主要品质影响的差异 | 第48-49页 |
3.3 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49页 |
3.4 生理成熟期高温高湿导致春大豆种子发生田间劣变的可能生理机制 | 第49-50页 |
3.5 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的预防 | 第50-51页 |
第三章 GmSbh1及其启动子的分离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1.2 试剂 | 第51页 |
1.3 引物 | 第51-52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52-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75页 |
2.1 大豆叶片RNA及cDNA第一链质量检测 | 第59-60页 |
2.2 GmSbh1基因ORF全长扩增结果 | 第60页 |
2.3 GmSbh1基因DNA全长扩增结果 | 第60-61页 |
2.4 GmSbh1基因启动子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61-65页 |
2.5 GmSbh1基因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5-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3.1 GmSbh1基因的分离及结构特征探讨 | 第75-76页 |
3.2 GmSbh1基因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76-77页 |
第四章 GmSbh1响应高温高湿与激素诱导的表达分析 | 第77-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1.2 材料的培养与处理 | 第78-79页 |
1.3 试剂 | 第79页 |
1.4 引物 | 第79页 |
1.5 大豆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79-80页 |
1.6 cDNA第一链的合成及Actin扩增检测 | 第80页 |
1.7 荧光定量PCR | 第80-81页 |
1.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2.1 不同大豆材料种子GmSbh的表达分析 | 第81页 |
2.2 大豆不同组织器官GmSbh1差异表达分析 | 第81-82页 |
2.3 大豆种子不同发育时期GmSbh1的表达分析 | 第82-83页 |
2.4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GmSbh1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83页 |
2.5 大豆叶片衰老过程中GmSbh1的表达分析 | 第83-84页 |
2.6 高温高湿胁迫对大豆GmSbh1表达的影响 | 第84-85页 |
2.7 激素处理对大豆叶片GmSbh1表达的影响 | 第85-86页 |
3 讨论 | 第86-91页 |
3.1 GmSbh1品种与组织器官间特异性差异表达 | 第86-87页 |
3.2 GmSbh1表达与大豆种子发育和萌发的关系 | 第87-88页 |
3.3 高温高湿胁迫与激素诱导对GmSbh1表达的影响 | 第88-91页 |
第五章 GmSBH1亚细胞定位及其转录激活活性验证 | 第91-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6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91页 |
1.2 载体构建与引物设计 | 第91-93页 |
1.3 大豆原生质体的提取与转化 | 第93-94页 |
1.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94页 |
1.5 转录激活实验 | 第94-9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99页 |
2.1 重组质粒载体的PCR鉴定 | 第96-97页 |
2.2 GmSbh1基因的瞬时表达检测 | 第97-98页 |
2.3 GmSBH1蛋白转录激活活性验证 | 第98-99页 |
3 讨论 | 第99-101页 |
3.1 植物亚细胞定位方法及结果准确性探讨 | 第99-100页 |
3.2 GmSBH1的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GmSbh1过表达与种子劣变的关系 | 第101-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01页 |
1.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1-103页 |
1.3 农杆菌介导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103-105页 |
1.4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阳性鉴定 | 第105页 |
1.5 转基因植株的表形观察 | 第105页 |
1.6 转基因植株的ABA敏感性鉴定 | 第105-106页 |
1.7 转基因植株耐高温高湿性和种子田间劣变抗性的鉴定 | 第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3页 |
2.1 转GmSbh1基因可以改变拟南芥植株的表型 | 第106-107页 |
2.2 GmSbh1基因提高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ABA的敏感性 | 第107-110页 |
2.3 GmSbh1基因过表达增强拟南芥种子抗田间劣变能力 | 第110-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7页 |
3.1 HB基因家族在植物器官分化和形态建成方面的功能 | 第113-114页 |
3.2 HB类转录因子的转录调控受ABA信号诱导 | 第114-115页 |
3.3 HB基因家族在响应高温高湿和种子劣变方面的功能 | 第115-117页 |
全文总结 | 第117-119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7页 |
附录 | 第137-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