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5页 |
2.1 稻米品质评价 | 第12-13页 |
2.2 稻米品质形成的碳氮代谢基础 | 第13-22页 |
2.3 氮素对碳氮代谢的调控 | 第22-23页 |
2.4 氮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23-25页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4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6页 |
第二章 氮素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36-54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38-40页 |
1.2 取样调查 | 第40页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0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2.1 氮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 氮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42-4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9-52页 |
3.1 讨论 | 第49-51页 |
3.2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氮素对稻穗不同粒位产量性状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54-71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56页 |
1.2 取样调查 | 第56-57页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57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6页 |
2.1 氮素对稻穗不同粒位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57-62页 |
2.2 氮素对稻穗不同粒位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62-6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6-69页 |
3.1 讨论 | 第66-67页 |
3.2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氮素对水稻幼穗发育期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71-98页 |
引言 | 第72-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73页 |
1.2 取样调查 | 第73页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3-74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9页 |
2.1 氮素对水稻叶色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74-76页 |
2.2 氮素对水稻叶片碳氮代谢特性的影响 | 第76-82页 |
2.3 叶色转变过程中的相关蛋白表达 | 第82-8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89-95页 |
3.1 讨论 | 第89-94页 |
3.2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第五章 氮素对水稻灌浆期叶片及籽粒氨基酸组分的影响 | 第98-112页 |
引言 | 第99-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1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100页 |
1.2 取样调查 | 第100页 |
1.3 氨基酸的提取与分析 | 第100-101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5页 |
2.1 灌浆动态 | 第101页 |
2.2 总氨基酸含量 | 第101-103页 |
2.3 叶片的N-再分配率和N-贡献率 | 第103页 |
2.4 游离氨基酸 | 第103-104页 |
2.5 蛋白质氨基酸 | 第104-105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05-110页 |
3.1 讨论 | 第105-107页 |
3.2 结论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112-118页 |
1 讨论 | 第112-114页 |
1.1 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氮素及粒位效应 | 第112页 |
1.2 氮素影响水稻产量的生理机制 | 第112-113页 |
1.3 氮素影响稻米品质的生理机制 | 第113-114页 |
2 结论 | 第114-115页 |
3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 第115-116页 |
3.1 主要创新点 | 第115页 |
3.2 存在的不足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附录 | 第118-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