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监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监狱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 组织变革理论 | 第19-20页 |
2.2.1 组织变革理论概述 | 第19页 |
2.2.2 组织变革与监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19-20页 |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23页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2.3.2 新公共管理与监狱体制改革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监狱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及审视 | 第23-31页 |
3.1 我国监狱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3.2 当前我国监狱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现状 | 第24-26页 |
3.2.1 当前监狱行政管理体制外围环境 | 第24-25页 |
3.2.2 当前监狱行政体制 | 第25-26页 |
3.2.3 当前监狱内部行政管理体制——监企社合一 | 第26页 |
3.3 我国监狱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3.3.1 监狱刑罚执行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 第26-27页 |
3.3.2 现行监狱内部行政职能体制混乱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 第27-28页 |
3.3.3 监狱行政管理监督体制有待完善 | 第28页 |
3.4 我国监狱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3.4.1 国家财政尚未真正实现足额保障 | 第29页 |
3.4.2 监企关系不顺,互相掣肘 | 第29页 |
3.4.3 监狱警察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 第29-30页 |
3.4.4 偏远的地理位置为改革增加困难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监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 第31-35页 |
4.1 纯化监狱职能原则 | 第31-32页 |
4.1.1 刑罚执行是监狱职能的基础 | 第31页 |
4.1.2 罪犯改造是监狱职能的深化 | 第31-32页 |
4.2 监狱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第32-34页 |
4.2.1 法治 | 第32-33页 |
4.2.2 权利 | 第33-34页 |
4.3 效率原则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域外监狱行政管理体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 第35-38页 |
5.1 美国:公私伙伴式关系 | 第35页 |
5.2 德国:监狱独立自主化运行 | 第35-36页 |
5.3 新加坡:多种运作形式下的单一目标 | 第36-37页 |
5.4 域外监狱行政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 第37-38页 |
第六章 我国监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提升对策 | 第38-46页 |
6.1 整合并提升监狱刑罚执行效能 | 第38-39页 |
6.1.1 树立科学行刑理念,夯实刑罚执行的思想基础 | 第38页 |
6.1.2 规范监狱执法管理,做好刑罚执行的工作基础 | 第38-39页 |
6.1.3 调整监狱整体布局,突破刑罚执行的地理限制 | 第39页 |
6.2 健全监狱动态财政保障机制 | 第39-40页 |
6.2.1 完善监经费全额保障预算动态调整机制 | 第40页 |
6.2.2 完善监狱基本支出经费动态调整机制 | 第40页 |
6.3 科学定位并把控监企和监社关系 | 第40-42页 |
6.3.1 关于监狱企业的定位问题 | 第41页 |
6.3.2 关于监狱企业的管理体制问题 | 第41页 |
6.3.3 关于收支分开可以促进监狱企业发展的问题 | 第41-42页 |
6.3.4 关于总体实施时间和分类指导的问题 | 第42页 |
6.4 推进监狱内部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 | 第42-43页 |
6.4.1 纵向精简中间多余层级 | 第42页 |
6.4.2 横向合并职能相近部门 | 第42-43页 |
6.4.3 规范设置监狱内部机构 | 第43页 |
6.5 科学构建监狱人事行政管理体制 | 第43-46页 |
6.5.1 将监狱人事科学分类,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相关警察激励机制 | 第44页 |
6.5.2 引入其他领域的专业职工 | 第44-45页 |
6.5.3 建立监狱警察专业准入制度和业务培训制度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