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 | 第14页 |
1.4 研究特色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15-22页 |
2.1 卢梭的生平与人民主权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5-17页 |
2.1.1 卢梭的生平 | 第15页 |
2.1.2 日内瓦——“人民主权思想”诞生的精神源头 | 第15-16页 |
2.1.3 十八世纪的法国——“人民主权思想”产生的催化剂 | 第16-17页 |
2.2 人民主权思想的思想渊源 | 第17-19页 |
2.2.1 博丹的主权在君学说 | 第17-18页 |
2.2.2 霍布斯的绝对主权学说 | 第18页 |
2.2.3 洛克的议会主权说 | 第18-19页 |
2.3 人民主权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 | 第22-34页 |
3.1 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3.1.1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论根基 | 第22-23页 |
3.1.2 “公意”思想是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核心思想 | 第23-24页 |
3.2 人民主权的属性 | 第24-27页 |
3.2.1 主权不可转让 | 第24-25页 |
3.2.2 主权不可代表 | 第25-26页 |
3.2.3 主权永远正确 | 第26页 |
3.2.4 主权不可分割 | 第26-27页 |
3.3 立法权属于人民 | 第27-29页 |
3.3.1 立法权是人民不可转移的权利 | 第27-28页 |
3.3.2 人民立法的原则 | 第28-29页 |
3.4 人民通过政府行使权力 | 第29-34页 |
3.4.1 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 | 第29-30页 |
3.4.2 政府的创制 | 第30-31页 |
3.4.3 政府的分类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历史影响 | 第34-39页 |
4.1 人民主权思想的积极贡献 | 第34-36页 |
4.1.1 人民主权思想是蕴含着自由主义光芒的进步思想 | 第34-35页 |
4.1.2 人民主权思想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民主思想 | 第35-36页 |
4.2 人民主权思想的消极影响 | 第36-39页 |
4.2.1 人民主权思想是具有极权主义的思想 | 第36-37页 |
4.2.2 人民主权思想是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思想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在政治实践方面的世界影响 | 第39-44页 |
5.1 人民主权思想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 第39-41页 |
5.2 人民主权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第41-44页 |
5.2.1 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 第41-42页 |
5.2.2 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 第42页 |
5.2.3 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