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1.1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 | 第14-15页 |
1.1.2 黄酮类化合物性质 | 第15-16页 |
1.2 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药中的分布 | 第16-17页 |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 | 第17-19页 |
1.3.1 保护心血管系统作用 | 第17页 |
1.3.2 抗肝脏毒作用 | 第17页 |
1.3.3 抗肿瘤作用 | 第17-18页 |
1.3.4 调节内分泌系统作用 | 第18页 |
1.3.5 抗氧化、清除人体自由基样作用 | 第18页 |
1.3.6 抗炎、抗免疫、抗衰老作用 | 第18-19页 |
1.3.7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 第19页 |
1.3.8 其它作用 | 第19页 |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 第19-26页 |
1.4.1 中药材中黄酮类的分析 | 第19-23页 |
1.4.2 生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 | 第23-26页 |
1.5 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内代谢研究 | 第26-27页 |
1.5.1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单味中药的体内代谢研究 | 第26-27页 |
1.5.2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复方中药体内代谢研究 | 第27页 |
1.6 桑黄与淫羊藿中的酮类成分研究 | 第27-28页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基于活性评价的桑黄与淫羊藿成分研究 | 第29-46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桑黄体外抗氧化作用 | 第29-38页 |
2.2.1 缓冲溶液配制 | 第29页 |
2.2.2 桑黄样品及桑黄醇提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 活性评价方法与结果 | 第30-33页 |
2.2.4 桑黄化学成分研究 | 第33-38页 |
2.3 淫羊藿促进慢性骨髓炎兔骨愈合的作用评价 | 第38-44页 |
2.3.1 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2.3.2 骨髓炎模型制备及治疗方法 | 第39-40页 |
2.3.3 评价指标及药效评价 | 第40-41页 |
2.3.4 药效评价结果 | 第41-44页 |
2.4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桑黄中2种单体成分的对照品制备及其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46-68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7页 |
3.3.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第50-51页 |
3.3.2 单体结构表征 | 第51-61页 |
3.3.3 色谱条件优化 | 第61-62页 |
3.3.4 质谱条件优化 | 第62-63页 |
3.3.5 方法学考察 | 第63-64页 |
3.3.6 UPLC-PAD-MS法与HPLC-UV法的比较 | 第64-66页 |
3.3.7 方法应用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功能化移液枪头的构建及含药血清的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 第68-77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71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68-6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6页 |
4.3.1 固相萃取吸附填料的选择 | 第71-73页 |
4.3.2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73-75页 |
4.3.3 移液枪头固相萃取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功能化枪头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血清中4种黄酮苷含量 | 第77-91页 |
5.1 引言 | 第77-7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8-81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78-79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9-8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0页 |
5.3.1 色谱条件优化 | 第81-82页 |
5.3.2 方法学考察 | 第82-85页 |
5.3.3 方法应用 | 第85-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申请专利目录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