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Ⅲ族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

纳米硼粉的表面修饰及其在碳氢燃料中的分散性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1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高能固体添加剂在燃料中的应用第15-19页
    1.3 硼粉的表面修饰第19-20页
    1.4 硅烷偶联剂第20-22页
        1.4.1 硅烷偶联剂的分类第20-21页
        1.4.2 硅烷偶联剂的应用现状第21-22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2-24页
        1.5.1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参考文献第24-31页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对硼粉在碳氢燃料中分散的影响第31-41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页
        2.2.1 实验原料第32页
        2.2.2 纳米硼粉的分散第32页
            2.2.2.1 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分散第32页
            2.2.2.2 添加修饰剂的分散第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39页
        2.3.1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分散效果的影响第32-35页
        2.3.2 HLB值对分散效果的影响第35-37页
        2.3.3 不同的表面修饰剂对硼粉分散效果的影响第37-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第三章 表面修饰对硼粉在碳氢燃料中分散的影响第41-71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实验第41-43页
        3.2.1 实验原料第41页
        3.2.2 实验步骤第41-42页
            3.2.2.1 硼粉表面氧化物的去除第41页
            3.2.2.2 油酸或TOPO改性第41-42页
            3.2.2.3 硅烷改性第42页
            3.2.2.4 纳米硼颗粒在燃料中的分散稳定性第42页
            3.2.2.5 硅烷修饰硼粉的影响条件探索第42页
        3.2.3 表征第42-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65页
        3.3.1 选择合适的修饰剂第43-45页
        3.3.2 表面氧化物对修饰效果的影响第45-49页
            3.3.2.1 除去表面氧化物的硼粉的XRD图分析第45页
            3.3.2.2 修饰后的硼粉在碳氢燃料中分散第45-47页
            3.3.2.3 热重分析表征第47-49页
        3.3.3 硅烷修饰硼粉的条件探索第49-57页
            3.3.3.1 实验温度的影响第49-52页
            3.3.3.2 修饰时间对硅烷修饰效果的影响第52-54页
            3.3.3.3 不同的硅烷用量对硅烷修饰效果的影响第54-57页
        3.3.4 硅烷修饰后的硼粉的表征第57-65页
            3.3.4.1 X射线衍射分析第57-59页
            3.3.4.2 热重分析第59页
            3.3.4.3 红外分析第59-61页
            3.3.4.4 XPS表征第61-64页
            3.3.4.5 透射电镜表征第64-65页
    3.4 机理推测第65-67页
        3.4.1 TOPO修饰的机理推测第66页
        3.4.2 硅烷修饰的机理推测第66-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第四章 硼粉在碳氢燃料中的分散机理第71-83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实验第71-72页
        4.2.1 实验原料第71页
        4.2.2 实验步骤第71页
        4.2.3 表征第71-72页
    4.3 分析与讨论第72-80页
        4.3.1 不同溶剂对分散效果稳定性的影响第72-73页
        4.3.2 不同浓度悬浮液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第73-75页
        4.3.3 热稳定性表征第75-76页
        4.3.4 接触角的测定第76-77页
        4.3.5 粒径大小的测定第77-78页
        4.3.6 透射电镜的表征第78-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5.1 结论第83页
    5.2 展望第83-85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5页
    教育背景第85页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效Cu/Zn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下一篇:中药酮类活性成分提取和分析的色谱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