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一 有关后现代主义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二 有关我国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三 国内对后现代视野下我国歌唱类真人秀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 二 思辨研究法 | 第14页 |
| 三 个案分析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内涵与中国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发展 | 第15-21页 |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相关概念论述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 一 解构中心主义 打破等级权威 | 第16页 |
| 二 反对同一性 崇尚多元化 | 第16-17页 |
| 三 反对理性主义 推崇情感和直觉 | 第17页 |
| 四 主张协同性 推崇平等对话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真人秀相关概念 | 第18页 |
| 第四节 我国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 | 第18-21页 |
| 一 开创期:1984年至2004年 | 第19页 |
| 二 发展期:2004年至2007年 | 第19页 |
| 三 低谷期:2008年至2011年 | 第19页 |
| 四 重生期:2012年至今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以《中国好声音》看中国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后现代表征之正面价值 | 第21-32页 |
| 第一节 精英与大众之间等级打破 | 第22-24页 |
| 一 参与门槛降低 | 第22-23页 |
| 二 为草根提供上升平台 | 第23页 |
| 三 普通大众话语权增强 | 第23-24页 |
| 四 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互容性提高 | 第24页 |
| 第二节 反对同一性崇尚多元化 | 第24-26页 |
| 一 选手背景及风格多元化 | 第25页 |
| 二 评委个性与风格多元化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反对理性推崇情感和参与性的直觉 | 第26-28页 |
| 一 选手释放情感 唱出自己 | 第26页 |
| 二 节目传递真情 以情感人 | 第26-27页 |
| 三 大众直观参与 感同身受 | 第27-28页 |
| 第四节 平等开放中互动对话 | 第28-32页 |
| 一 导师和导师现场言语“对话” | 第28-29页 |
| 二 导师和学员深度行为“对话” | 第29-30页 |
| 三 学员和学员组内PK“对话”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以《中国好声音》看中国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后现代表征之负面因素 | 第32-45页 |
| 第一节 大量引进和复制缺乏原创力 | 第32-37页 |
| 一 引进国外版权泛滥 | 第32-34页 |
| 二 节目同质化严重 | 第34-35页 |
| 三 优秀原创作品缺乏 | 第35-36页 |
| 四 歌手和导师重复出现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与消费主义妥协 | 第37-45页 |
| 一 过度追求精神愉悦下的狂欢 | 第38-40页 |
| 二 节目本身被商品化 | 第40-41页 |
| 三 选手和导师被商品化 | 第41-43页 |
| 四 选手隐私被商品化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对中国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建议 | 第45-51页 |
| 第一节 外在监督和内在自律相结合 | 第45-47页 |
| 一 政府部门加强有效监管 | 第45-46页 |
| 二 引入第三方专门监督机构 | 第46页 |
| 三 电视台以及制作公司加强自律 | 第46-47页 |
| 第二节 精英节目降低姿态与大众文化合作 | 第47-48页 |
| 一 借鉴流行音乐 扩大受众基础 | 第47页 |
| 二 利用大众平台 进行教育推广 | 第47-48页 |
| 三 拓展推广渠道 增强影响力 | 第48页 |
| 第三节 走差异化创新路线 | 第48-51页 |
| 一 实行分众化策略 | 第49页 |
| 二 重视原创 推广新人新歌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