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灾变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 | 第9-11页 |
| ·厚煤层综放开采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厚煤层综放开采采动损害研究 | 第13-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矿区概况 | 第17-24页 |
| ·矿区地质 | 第17-21页 |
|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 ·地质构造 | 第18-21页 |
| ·矿区煤层赋存及开采特殊性 | 第21-22页 |
| ·煤层上覆岩层结构类型及特点 | 第22-23页 |
| ·覆岩结构类型 | 第22页 |
| ·覆岩结构作用分析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覆岩结构破坏特征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 第24-49页 |
| ·实验相似条件及原理 | 第24-25页 |
| ·自重应力条件下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 第25-34页 |
| ·实验对象 | 第25页 |
| ·实验目的 | 第25-26页 |
| ·实验模型构建 | 第26-28页 |
| ·模拟实验方法 | 第28页 |
| ·实验数据的整理 | 第28-29页 |
| ·模型的开采与观测 | 第29-34页 |
| ·构造应力条件下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 第34-43页 |
| ·实验对象 | 第34-35页 |
| ·实验目的 | 第35页 |
| ·实验模型构建 | 第35-37页 |
| ·模拟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实验数据的整理 | 第38页 |
| ·模型的开采与观测 | 第38-43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 ·250204工作面开采实验现象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 ·250205工作面开采实验现象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 ·250206工作面开采实验现象分析 | 第46-47页 |
| ·覆岩结构破坏分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4 覆岩结构破坏特征及移动规律数值模拟实验 | 第49-58页 |
| ·数值计算分析软件FLAC3D简介 | 第49页 |
| ·数值计算的目的 | 第49-50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 ·力学模型的选择 | 第50-51页 |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1-52页 |
|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52-53页 |
| ·模型的开挖 | 第53-54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 ·不同煤柱宽度的围岩破坏场分析 | 第54-55页 |
| ·10m煤柱时围岩破坏场和应力场分析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覆岩灾变的机理及防治 | 第58-73页 |
| ·矿区地质及开采条件的特殊性 | 第58页 |
| ·覆岩结构演化规律及特征 | 第58-60页 |
| ·覆岩关键层的破断及运动规律 | 第58-60页 |
| ·覆岩结构演化过程 | 第60页 |
| ·冲击矿压破坏情况与分析 | 第60-65页 |
| ·现场冲击矿压破坏情况 | 第60-64页 |
| ·冲击矿压能量来源分析 | 第64-65页 |
| ·地表沉陷裂缝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 | 第65-71页 |
| ·地表沉陷裂缝分布特征 | 第65-69页 |
| ·地表沉陷裂缝形成机理 | 第69-71页 |
| ·覆岩灾变的防治措施 | 第71-72页 |
| ·减缓覆岩灾变程度的开采技术措施 | 第71-72页 |
| ·减缓覆岩灾变程度的其他技术措施 | 第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6 结论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附录 | 第78页 |